辽宁沈阳试点组建强村公司 从三村之变看富民之法
春日乍暖还寒,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陈相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屋顶上,两块硕大的光伏板“闪耀”着温暖和希望,这是陈相街道小陈相村强村公司经营的项目之一。
沈阳市位于辽河平原中部,是粮食生产的“黄金带”,现有128个乡镇(涉农街道)、1527个行政村。然而,传统农业收益提升空间小、经营管理模式粗放等现实问题,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带来挑战。去年以来,沈阳市通过党组织引领,首批启动30家强村公司试点建设,从产业转型、项目开发、长效增收3方面实现转变,推动村集体经济从有到优、从大到强,实现规范化、规模化、市场化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强村公司累计收益超890万元,带动就业1400余人,助推5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890万元。
从卖粮食到卖服务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院里设充电桩,不用占地费,充电也方便。一个月一台充电桩能让村集体收入2000元。”苏家屯区陈相街道小陈相村党支部书记康文阁介绍。
小陈相村是如何发现这个商机的呢?村里仅有耕地2700亩,随着近几年高铁改迁征地,村里可耕地越来越少。手里虽然握着动迁款,可村“两委”成员却没有一个开心的,大家心里直打鼓:“动迁款是用村里的土地换来的,如果用不好,岂不是‘坐吃山空’!”
康文阁带着村“两委”成员经过详细讨论,决定动用这笔钱开强村公司。村民一听就“炸”了,之前开油坊都赔了,这次开公司再赔了可咋办?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讲清楚他们的考虑:结合域内托管小区较多的情况,公司可以将物业服务和充电桩业务作为首选。
村民听完放心了,行!那干吧!村集体出资,沈阳盘古强村实业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主营物业服务、市政工程建设、新能源开发三大类35项业务,带动村民增收30万元,村集体增收10万元。
有了“第一桶金”,村里又投资建设运营两个电动车充电站,合同期限10年。“两个充电站月盈利近2万元,预计年收入能达到25万元。”康文阁说。
从引资源到找项目
新民市张家屯镇双程堡村成立清洁公司是被逼出来的。
村子无集体资源、无启动资金、无龙头企业,2022年以前是个远近闻名“空壳村”。
2021年,村里进行了部分改厕,村党总支书记高通意识到农厕改造项目后期还需维护,这不是一个赚钱的好项目吗?但村“两委”成员中有人不赞同,又脏又累,谁愿意干!高通说:“坐着等不是办法,只要能给村里挣钱,我们都要尝试!”高通的决心让大家放下了顾虑。
村里牵头组建公司,从镇里租借了一辆吸污车和一个收储站,聘用村民组建了吸污工作队和保洁队。
公司正常运营后,承担起全镇12个行政村、448户厕所粪污日常管护工作。这个项目每年不仅为村集体增收9万余元,而且为每名村民每年节省清污费800余元。
村党总支还向上争取扶持项目资金100万元,购买了一台挖掘机、一台了大型吸污车,与周边乡镇达成合作协议,拓展园林绿化、保洁服务等业务,年营收20余万元。如今,村集体收入一跃成为全镇第二名,还拿出一部分收入补贴“一老一小”。
从强产业到强就业
走在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孟家台村的村道上,路两侧海棠成林。街道党工委书记郭静说:“孟家台是全国文明村,但以前村集体收入低,被戏称‘穷干净’。”
村子位于辽河上游,种植水稻得天独厚,但缺少劳动力,常住人口700多人,可7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500多人。
穷则思变。村里成立锡伯万亩方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将全村5500亩稻田集中连片流转给国有企业辉山发展集团,村民每亩地流转收入从700多元增加到1200元,村集体还能增收100多万元。
但问题又来了,村里剩余的劳动力没活儿了,咋办?村“两委”积极争取,强村公司将农田种植、农事技术等服务分包给村民,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成了集体分红有股金、土地流转收租金、公司打工赚薪金、庭院经济得现金的“四金”农民。
现在,强村公司越做越大,先后承接周边5个村的稻米收割、村党群服务中心改造等项目,解决了170名村民就业问题,公司营业额达358万元,去年村集体收入同比增加150%。
“强村公司试点建设以来,我们充分挖掘农村资源资产,统筹用好各类政策,物业服务、乡村经营、就业分红等模式各放异彩,实现了公司发展盈利、集体经济壮大、村民增收致富。”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本报通讯员 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