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党建工作 > 基层党建 >
党建网 > 党建工作 > 基层党建 >

江苏扬州一村一策做好“土、特、产”文章—— 以产兴村 富民强村

发表时间:2025-01-2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来到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晨兴村的试验田中,对稻田进行考察,“这片水稻丰产方亩产超800公斤,多亏了大家的精心照料!”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稻田,张院士不禁感叹。这片由扬州大学和地方共建的育种基地占地500多亩、育种2万系,不仅152户村民能拿到土地租金,还为村集体增收26万元。

近些年来,聚焦抓党建促乡村全面振兴,扬州市纵深推进村级集体经济“促增收”行动,坚持因村制宜、一村一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扶持、项目建设推动全市村级集体经济迅速增长。

 

小田并大田

整合“土”的资源

村里要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是土地,最大的制约也是土地。仪征市刘集镇利民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健说,“我们一直坚持耕地红线不能破、粮食安全不能动的原则,用精用好土地资源。”

2023年,扬州市推动“促增收”行动伊始,就把落实土地保障政策作为重中之重,市委组织部牵头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农村局共同出台政策,有序推进“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合理配置优化集体经济用地结构,统筹安排新增用地计划和存量用地盘活指标,明确一定比例用于集体经济发展用地保障。去年,从市级层面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小田并大田”工作,提高农村耕地利用效率和集中集约水平,鼓励基层在不突破耕地红线的情况下高效用地、创新用地。

利民村与周边百寿村、高彭村等合作抱团,利民村拿出土地,其他村负责资金、项目等,共同规划建设8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建设,村集体经济增收近300万。像这样的“飞地抱团”项目,扬州全市共实施了87个,在“借地生金”的同时实现了“组团共富”。里下河地区水网纵横,水塘密布,不少村集体在“水面”动起脑筋,江都区8个乡镇64个村引进“渔光互补”项目,通过水上发电、水下养殖“一地两用”。

 

一村一策

发挥“特”的优势

清水潭村位于高邮经济技术开发区枢纽地段,交通便利,该村大力发展物业产业,先后承接7家大中学校和企业的物业保洁服务,实现年产值70万元。地处邵伯湖西岸的邗江区沿湖村,是扬州市唯一纯渔民居住的渔业行政村,在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沿湖村党委书记刘德宝的带领下,村里搞起渔文化特色乡村游,去年旅游收入达到3200万元,村集体收入305万元。

扬州市鼓励村集体因地制宜,用好“特殊区位、特色资源、特有品牌”优势,“一村一策”积极拓宽增收路径,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文广旅局等有关部门构建合作机制,出台专门政策帮助村集体注册特色农产品、特色地理标志和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有条件发展休闲观光、农创文旅和农耕体验的村,提供相应财税扶持政策和专门金融服务。

在广陵区头桥镇福成村,“85后”新农人彭路清和村集体、农户一起,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方式,主营国内小众特色切花品种,占地400多亩的农场年产值达到了1000多万元,带动村集体和周边30多家农户增收致富。

 

出台十条措施

做好“产”的延伸

宝应县素有“中国荷藕之乡”的美称,“过去只知道多种藕、多出藕,现在有了产业,藕能加工成250多种产品,经济价值和集体收入成倍增长。”看着村里2000多亩的藕塘,宝应县陶林村党总支书记陶春华笑得合不拢嘴。

市级层面出台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十条措施,吸引村民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对村民新办创业项目给予资助;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乡村延伸产业链,对新认定农业产业化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一次性给予一定奖补。同时,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各类电商平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育新农人主播,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

仪征市马集镇合心村村党总支带头,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推广黑莓种植业和加工业,种植面积从10年前的700亩扩张到如今的8000亩,文旅园、深加工基地从无到有,马集镇的黑莓产业规模已达5亿元,全镇9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207万元。江都区丁伙镇双华村利用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电商直播基地,村党组织整合村域内苗圃场、合作社、绿化公司、物流中心打造花木专业集体农场,实现花木产业的精细化种植、专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80万跃升至415万元。

网站编辑:白梦洁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