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圳市宝安区探索“成建制”“项目化”共管机制 凝聚流动的先锋力量
本报深圳讯 (通讯员 王欣 傅智威 康勇斌)临近春节,又到了流动党员陆续返乡的时候。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航城、沙井等街道的“百姓客厅·党群服务中心”里,正在举办“暖冬品汤圆,幸福带回家”活动,流动党员一边包汤圆,一边交流着在深圳的见闻收获和过年返乡计划,有人说要把深圳经验带回家乡开店,受到大家点赞……这是宝安区促进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流入有作为、奉献在两地”的生动场景。
宝安区是深圳的“商事主体第一区”和产业大区、人口大区,拥有商事主体超97万余户、管理人口超530万,人员流动频繁,是流动党员流入较集中的区域,有江西、河南、贵州等地千余名流动党员报到纳管。聚焦流动党员身份难识别、管理难到位、学习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问题,近些年来,宝安区携手流出地党组织积极探索“成建制”“项目化”共管机制,从“一站式”纳管、“双向化”共建、“全场景”辅导、“获得性”激励四方面发力,凝聚流动的先锋力量。
“一站式”纳管,让流动党员身份“亮出来”。宝安区持续深化“第一站问询、家门口纳管、多平台宣传”,在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等“来深第一站”设立流动党员报到处,作为来深入职、落户等业务的前置服务事项,向群众广泛派发“流动党员卡”和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指引等,引导流动党员主动亮身份;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群众家门口的阵地,全覆盖设立流动党员报到窗口,累计设立流动党员报到点(窗口)209个,在“宝安先锋”公众号开设流动党员报到服务专栏,开通党组织关系转接专线,鼓励流动党员入职、落户、租房初期就主动亮身份,在家门口、手机端就能找到党组织。宝安区还通过加强与流出地基层党组织主动对接、联络外地驻深机构商会等方式,组织“老乡找老乡”“党员找党员”等,常态化开展流动党员摸排、登记、服务,推动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
“双向化”共建,把流动党员有组织“汇起来”。注重区域间协同,宝安区主动对接,通过与流出地签订共建协议、定期会商沟通等形式,建立与流出地齐抓共管常态化机制。聚焦江西省宜春市流入宝安区的党员相对集中的实际,区委组织部与宜春市政府驻深办、驻粤港澳大湾区流动党员党委签订流动党员协作共管备忘录,将流动党员信息共享、教育共促、党员共管、服务共融、工作共抓等以协议形式固化下来。探索“成建制”共管,强化党员管理,坚持联学联动、组织协同,积极与党员来源较为集中的流出地党组织共商共议,发挥流出地掌握流动党员组织关系、乡情联系紧密等作用,召唤同乡流动党员“归队”,协同流出地依托在深机构、乡贤企业等建立驻深流动党员党组织,并由流入地街道“一对一”结对联系。通过流出地抓登记、建组织、促报到,流入地抓纳管、办活动、强引领,实现“找到一个书记、联系一个组织、纳管一批党员”,已协同江西、河南、贵州等流出地党组织在宝安区建立驻深流动党员党组织30多个,成建制推动流动党员向社区报到纳管、参与志愿服务等项目,实现协作共管“有组织”。
“全场景”辅导,让学习“实起来”。针对流动党员工学特点和分散分布情况,宝安区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不断拓展丰富学习载体。线下,将区内红色革命遗址、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现场等串珠成链,打造“宝安薪火党员教育示范带”“深中通道沿线沿岸党员教育研学路线”等30多条“行走的思政课(党课)”路线,组织流动党员开展沉浸式研学,并采取远程教育、送书送学等方式结对帮学;线上,积极用好数字直播、5G、全息仓等新技术新媒体,用流动党员喜闻乐见、“指间”“屏上”轻松看的形式,打造“薪火云课堂”数字党课微视频,推出流动党员专场“1+2”直播宣讲活动,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到流动党员身边,同时提供党群关怀、惠企宣讲等服务,吸引26万人次收听收看,让流动党员站在学习“第一排”。
“获得性”激励,让流动党员力量发挥出来。结合流动党员能力特长和成长需要,宝安区积极探索“项目化”共建,统筹资源开展特色项目共建,录制榜样先锋微党课,让流动党员在参与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中受肯定,不断激发“奉献在两地”的内生动力。组建“流动党员乡音调解志愿者服务队”,通过“老乡帮老乡、乡音化纠纷”,促进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消除在萌芽状态,截至目前,先后发动流动党员志愿者参与矛盾纠纷调解193次。在“绿美广东”建设中,依托松岗五指耙公园流动党员服务阵地,组织流动党员同过“爱绿植绿护绿兴绿”主题党日活动,在“第二故乡”植下“家乡命名树”,让流动党员流入更有归属感。宝安区还依托人力资源部门建立流动党员职业技能培训交流站,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薪火夜课堂”、打造“薪火就业服务驿站”,面向流动党员和新就业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流动党员提升就业创业能力,驻宝安松岗街道的河南临颍县流动党员党支部,与松岗街道联动发布就业招聘信息,累计帮助3000多名河南老乡实现在深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