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青少年成长赋能
“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要树立正确价值观,让谦和礼让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把中华优秀‘礼让’文化种子播撒到生活学习每一个角落,用实际行动诠释和践行传统美德,争做强国建设先锋。”这个冬天,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组织团员青年学生代表,走进桐城六尺巷,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育活动。活动中,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感悟学习谦和礼让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深入思考礼让与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
六尺窄巷礼让心宽,礼让文化共创和谐。在六尺巷诗画照壁前,该校思政课教师姚振华给同学们讲述300多年前六尺巷的故事,重温那段你谦我让、以和为贵的佳话。沿着古老的巷道前行,师生们驻足凝思,亲身感受“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大度与谦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铜陵市着力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新样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做好传统文化文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陪伴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为其全面发展赋能。
“第二课堂 ”更出彩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和精华。在青少年学生当中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中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铜陵市爱国小学着力打造第二课堂,让中医药文化成为第二课堂的“主角”。走进铜陵市爱国小学,一处集教学、文化、观赏性于一体的“百草园”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引人注目,知识宣传区中医药文化推广、种植展示区中药培植、生态教育区自然生态环境模拟、互动体验区药草研磨体验、科研实践区药效成分科普培训等功能一应俱全。学校还举办特色中草药文化节,传本草精华,续中药文化,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以中医药文化厚植青少年文化自觉,涵养青少年文化自信。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凝聚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铜陵市义安区钟鸣中心小学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篾编织的传承人来校,给同学们传授竹篾编织技艺。在匠人师傅编织的过程中,老师还引导学生们了解竹篮编织的步骤和方法,体会从伐竹取材到编织出精美竹篮的不易与艰辛,更切实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课后服务 ”更有料
“放牛的小伙子哎,我们去放牛去哟,哦哎嗨呵呵呵,哦啊唉哦,哦啊唉哦,红日当头照,晒得真暖和……”
每天下午放学后的课后服务活动课上,朗朗上口、轻快活泼的《铜陵牛歌》歌声就会从铜陵市田家炳小学音乐教室里传出来,飘扬在校园上空。铜陵市田家炳小学以课后服务为依托,结合课堂教学研究,借助“双减”之力,推动“五育”融合,在讲好铜陵“城市故事”“非遗故事”过程中,让学生爱上《铜陵牛歌》,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开花结果。目前,《铜陵牛歌》已成为学校合唱团表演必选的曲目之一。
铜陵市露采小学是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该校开辟的戏曲课后服务课堂,一方面邀请专业戏曲教师到校讲戏、教戏,学生学戏、练戏,让生旦净丑、唱念做打、忠奸善恶、是非美丑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将戏曲文化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及美术等其他学科,将中华优秀戏曲文化渗透到各学科之中,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校园体育 ”更有趣
“弘扬东乡武术,传承非遗文化!弘扬东乡武术,强壮民族魂魄!”在铜陵市郊区周潭镇永升小学大课间,全校同学整齐排列在操场,练习当地传统的东乡武术。干净利落的动作、行云流水的招式伴着响亮的呼喝声,成为校园一道亮丽风景,令人印象深刻。
东乡武术起源于唐代,已有千年历史。为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东乡武术精神,铜陵市多措并举,大力推进特色体育项目进校园,将东乡武术纳入中小学课后服务特色课程“菜单”,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引导青少年学生文武兼修。
黄梅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枞阳县会宫中心学校致力于发掘地方戏曲文化,推进黄梅戏进校园,让同学们切实感受黄梅戏的艺术魅力,让戏曲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
从“课出戏彩”“操美黄梅”“品美黄梅”多角度建立“会宫有戏”文化框架,组建黄梅戏唱腔班、表演班、戏曲操班,打造戏曲进校园组合模式,丰富戏曲校园文化内涵,实现黄梅戏戏曲文化学习常态化、特色化,传承黄梅戏艺术。每到大课间,该校近千名同学跟随轻快悦耳的黄梅戏节拍,一招一式,做起学校自己创编的黄梅艺术操。
铜陵市坚持以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省级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实验区为抓手,深入推进五育融合,通过美育熏陶,不断拓展艺术实践活动,拓展多元化的美育形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供稿:安徽省文明办 铜陵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