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寻乌:积极推动文明实践工作创新发展
戴笑慧 廖永强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密切联系群众、有效服务群众、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之举。近年来,江西省寻乌县积极创新和改进基层文明实践工作,搭建基层群众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活动平台,实现由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的蝶变。
完善体制机制,形成文明实践新常态
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建强、管好、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需要聚焦常态化长效化,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党建引领。始终坚持落实“书记工程”,通过制定三级书记责任清单,压实各级书记责任,建立运行高效的严密组织体系,形成三级书记共抓文明实践的工作格局。将文明实践工作纳入年终高质量发展、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等的考核内容,列为县委党建工作述职评议重要内容,确保深化拓展文明实践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清单管理。建立工作清单和活动清单,保证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工作清单方面,建立“年度制定总清单,每月制定工作清单,每周下发工作提示”的工作机制,科学有序指导所、站推进工作。活动清单方面,每月制定一份活动清单,下发给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各乡(镇)结合本地中心工作和群众需求,补充完善后下发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为乡村开展活动的“必答题”。
积分激励。建立积分引导机制,依据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等七项标准,细化出具体分值,将全县各村(社区、居)常住人口家庭纳入积分考核范围,发放积分兑换存折,引导和鼓励村民参与文明实践活动。在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或周边合适场所设立文明实践积分超市,用于村民兑换生活物资和用品,实现群众由“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
整合多方资源,构筑特色公共新空间
立足于南方山区、欠发达地区实际,寻乌县以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为抓手,下大力气解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问题。
阵地建设标准化。全县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所16个、站187个、点785个,建立起纵向覆盖县、乡(镇)、村(社区、居)三级的阵地体系。注重整体统筹,实施统一Logo、统一户外标牌、统一形象外墙、统一综合体名称等“九统一”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标准化建设。以文明实践“六进”为要求,按照部门牵头、示范建设、稳步推进的原则,相关企事业单位因地制宜,推动文明实践活动拓展延伸。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将“一馆七址”红色资源、“寻乌调查·1930”红色文旅街区串联形成文明实践带,推动红色基因赋能文明实践。
阵地功能便民化。强化基层资源、功能和力量整合,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功能。在村级层面建设“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社会治理”综合体。按照“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群众最大化”原则,村部综合体要求村干部集中于一楼办公,其余办公室全部整合,作为群众活动空间。同时,聚焦儿童、妇女、中青年、老年人等不同群体需求,设置“学习强国”线下学习室、“四点半”课堂、巾帼小屋、百姓说事点、图书室等功能室,为村民提供“全人群、全时段、全方位”服务。探索“文明实践+”模式,拓展“文明实践+快递”“文明实践+消防”“文明实践+童心港湾”等便民功能,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日常为民服务工作之中。
阵地管理规范化。创新管理模式,研发文明实践线上管理系统,在每个村级综合体设置管理终端,实现阵地、队伍、活动等功能线上管理,推动中心、所、站管理智能化。实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星级管理制度,对每个实践站进行星级等次评定验收。建立以奖代补工作机制,根据实践站星级评定情况给予奖补激励,营造创优争先的良好氛围。
凝聚志愿力量,开启群众共治新方式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志愿服务,主体力量是志愿者。寻乌县以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项目化、品牌化为抓手,围绕群众所需、社会所盼,建立多层次志愿服务队伍和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切实解决文明实践有人做的问题。
坚持示范引领。积极动员党员干部、乡贤、退役军人、先进典型等带头注册志愿者,示范带动群众广泛参与,形成行政力量、社会组织、党员先锋和农村群众四大类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实现县、乡(镇)、村(社区、居)三级全覆盖。目前,县级层面成立一支志愿服务总队,乡(镇)级成立16支志愿服务大队,村(社区、居)成立1245支志愿服务小队,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35万场次。
坚持激励引导。制定《寻乌县志愿者礼遇办法》,根据志愿服务的时长、质量给予相应的嘉奖和激励。比如,在进行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劳动模范、新时代好少年等评选时,同等条件下志愿者可优先获得推荐资格。通过激励引导,提升志愿者注册率和活跃度,树立起“志愿者受尊重、有地位、不吃亏”的社会导向,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志愿服务行列。
坚持培训提优。以提高志愿者专业化服务水平为目标,开展多方位培训。挑选有激情、有能力的志愿者,通过专业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将其发展为志愿服务带头人。依托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孵化和培育一批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如“音乐蒲公英”、“一心一驿”(关注特殊群体)、“拯救小小视界”(关注青少年用眼卫生)等志愿服务项目。此外,大力培育蓝天救援队、义工联合会、爱心协会等一批专业化、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品牌志愿服务队伍,让志愿服务有力有效。
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文明实践新功能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首要任务。寻乌县聚焦主责主业不放松,持续深化拓展文明实践,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为群众身边的“精神加油站”。
创新理论宣讲。建立统一的理论宣讲品牌“理响寻乌”工作室,选取理论水平较高、宣讲能力较强的人员,组建党员先锋、百姓名嘴、追梦青年、最美巾帼等10支专职理论宣讲队。利用“村村通”广播,录制关于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红色故事等内容的节目,以普通话和客家话“双语”形式、每天分早中晚三时段开展“天天播报”,让党的声音传遍寻乌乡间大地。
焕活文明实践。以创新为驱动,将“夜间模式”“假期模式”与“共享模式”巧妙融入文明实践活动,展现寻乌独特的文明魅力与活力。举办“文明夜市星期六”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设置政策宣讲、文艺汇演、典型表彰、知识问答等内容,实现文明实践与夜市生活的深度融合。紧扣群众需求,围绕“我们的节日”,精心组织美食节、音乐会、赛龙舟、闹元宵等文明实践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明生活。
深化移风易俗。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常态化开展身边好人、新六星文明家庭、赣南新妇女等典型评选,讲好先进典型故事,树起文明标杆。针对农村较突出的陈规陋习,持续开展“治赌、治懒、治愚、治奢、治不孝”五项治理活动。通过“定、集、选、亮、行、评”六步法,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亮家风家训、亮志愿服务承诺等“践行文明实践宣言”活动,让崇尚文明乡风成为寻乌百姓的共同心声。
寻乌县的文明实践活动让广大农村群众对党的政策理论的知晓率与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人民群众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传播者;寻乌大地的村风民风更加醇厚,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各项体制机制正逐渐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一幅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寻乌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王碧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