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古韵今风 展时代风采
福建省委宣传部 福州市委宣传部
古厝遗韵,文脉流芳。
白墙黛瓦,凝结千年古城的文脉印记;飞檐翘角,舒展海纳百川的万千气象。位于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已有1100多年历史,保留了唐宋年间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古建筑,堪称“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这里人杰地灵,走出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冰心、林觉民等一批中国近现代历史著名人物,被称为“近代名人聚居地”,有着“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美誉。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视察三坊七巷。他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福建考察调研。他强调,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
近年来,福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让一件件文物得到精心保护,让一座座历史建筑焕发生机活力,全力守护文化之根、城市之魂。
保护:还原历史风貌,赓续闽都文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20世纪90年代,在城市开发热潮的冲击下,三坊七巷一度面临被拆的危险。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得知后,立即在林觉民故居召开现场办公会,当场决定把故居保护下来、进行修缮。他强调:“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们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
由此展开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揭开了福州文化遗产保护划时代的一页。会后,福州市委、市政府形成了文物保护“一个局、一个队、一颗印、一百万元”的“四个一”机制,即成立福州市文物管理局和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城建项目立项时需要征求文物部门的意见,加盖市文管会(后改为市文物局)的印章,文物修缮经费提高到每年100万元。
30多年来,“四个一”机制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
“一个局”职能强化,2021年新组建福州市文物局,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一个队”力量壮大,2023年1月,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加挂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牌子,编制数量翻番后,又于2024年6月扩编至50人;“一颗印”审批加强,2017年至今已为4000多个城建项目出具文物保护审查意见;“一百万元”文保经费大幅增加,2024年已增至1500万元。
从“保下来”到“活起来”,三坊七巷焕发了新的生机。
“这座古厝回到了它原来的样子!”不久前,沈葆桢的六世孙女沈小菡在沈葆桢故居修缮工程圆满完成后,重返故地,不禁感慨道。
沈葆桢故居是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年代最为久远、历史文化价值最高的文保单位之一。近年来,文物修复专家、设计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的“四原”原则,对故居展开修缮。“这座古厝融合了明清以及民国的建筑风格,我们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在修缮过程中,既保留各个年代的建筑痕迹,又保持古厝本身质朴的风格。”福州市文物局专家库成员邱守廉介绍说。
目前,三坊七巷已成功完成200多处古厝建筑的修复,古城里坊格局和形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延续。在此过程中,制度规划起着重要作用——
早在20世纪90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便启动制定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使得福州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最早拥有保护条例的城市之一。此外,福州先后完成《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2—2020年)》《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规划编制,并获省政府批复。2024年12月,新一轮《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获批,助力福州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三层级保护体系,探索出全主题、全时空、全要素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新路径,让名城保护工作有章可循。
如今,福建正积极推动三坊七巷等项目申报新一轮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从面临被拆的命运,到修缮保护后积极申遗,三坊七巷走过的这条重现辉煌之路,正是福建满怀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持续呵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生动写照。
传承:活化发展,非遗焕发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文化不是要简单复古,城市建设会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但必须同步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穿行三坊七巷,散布在古厝里的非遗项目,升腾着独属于闽都的烟火气与人情味。
2024年国庆期间,三坊七巷中头戴“三条簪”的游客随处可见,“来福州,簪福气”成为福州文旅的一张新名片。“三条簪”又名“三把刀”,是福州女子独有的装束。相传旧时福州女子为了抵御外敌,将头上的装饰换成了刀,一把为国、一把为家、一把为己,插在发髻之间,半是锋芒半是柔美。穿越历史长河,2024年6月,一群汉服妆造师成功复刻“三条簪”妆造,并以“福州传统装束技艺”成功入选福州市鼓楼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时间,“三条簪”造型火遍全网,尘封已久的传统妆造成为新晋“网红”。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头戴银光闪闪的“三条簪”,在体验非遗妆造的同时,也亲身感受着这份独属于福州的人文之美。
非遗“住进”古厝,有了扎根的“家”;古厝有了非遗,更焕发出新的活力。
位于三坊七巷郎官巷口的软木画馆正成为八方游客了解福州软木画的一扇窗户。走进馆内,各式软木画成品惊艳非常——三山两塔、水榭戏台等福州元素被浓缩于方寸之间,山水楼城、亭台轩榭栩栩如生。
2019年,软木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此后,福州软木画艺第五代传承人郭丽在三坊七巷的软木画馆中创办起福州软木画交流中心,为推动软木画传承发展不断求索。“雕和画相结合的福州软木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美,人们多用‘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来形容它。”说起软木画,郭丽的眼里闪着光。
从了解软木画的历史文化与制作技艺,到沉浸式体验制作,近年来,三坊七巷让非遗项目以更加多元的方式来到普通人身边,受到广大市民游客的欢迎与喜爱。
三坊七巷在保护修复过程中,十分注重传承历史文化精髓,这为街区的活态民俗文化体验提供了先决条件。“《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在编制时,就分为文保单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层次,实现了从保护建筑单体、历史街区,到与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内涵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飞跃,属国内首创。”福州名城保护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众多非遗项目的红火“出圈”,积聚着人气,涌动着活力。漫步街区,人们既能感受到现代都市的繁华,又能在幽静古巷中聆听来自历史的回响,在这里,历史与传统从未离去,而是以鲜活的姿态,触动着南来北往的行人……
共享:福韵绵长,滋养文化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每日,林觉民·冰心故居总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影壁墙上,林觉民的名句“为天下人谋永福”正气慨然;正厅插屏门两侧,冰心家族祖训“立修齐志,存忠孝心”震撼人心。
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其生命虽短暂,但他写下的《与妻书》却穿越时空,永载史册。在他的故居内,游客只需戴上VR智能眼镜,轻轻扫描展厅场景,便能触发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林觉民在桌面上铺展开一块洁净的手帕,挥笔写下《与妻书》这封“百年情书”。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运营有限公司文旅部经理黄秋淋介绍说:“最开始,《与妻书》只是静态展出,现在,通过使用VR技术,展出的感染力大大增强,游客也能更好地身临其境感受林觉民‘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大情大义。”
科技为媒,林觉民·冰心故居引领游客踏上了一段以家国情怀为主线的时空之旅;而民俗为引,则为二梅书屋增添了新的身份与内涵。
二梅书屋始建于明朝,是清代凤池书院山长林星章的故居,现以“福建民俗博物馆”蝶变归来,展示着古典家具、木雕木刻、名窑口瓷器等各时期富有福建特色的民俗文物近千件。依托馆藏资源,博物馆内民俗展演、非遗体验等特色活动全年不断,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探访。
2024年,美国高中生阿什利·布鲁斯特来到福州参加中美青年交流活动。在福建民俗博物馆,阿什利走入“润物细无声——二十四节气里的闽式生活”展厅,认真聆听讲解,了解福建先民如何顺应自然农时安排生产生活;步入宅院,小伙又被由假山、水池、古亭点缀的花厅以及冬暖夏凉的雪洞所吸引,一边感受古建筑的诗意之美,一边探知八闽文化的深厚底蕴。“这是一次非常酷的学习之旅!”阿什利由衷赞叹道。
徜徉于三坊七巷间,一个个公共文化空间如珍珠般镶嵌在古厝之中,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林则徐纪念馆内,“林则徐史绩展”与禁毒展馆诉说着虎门销烟的壮烈;严复故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着他严谨治学、首倡变革的一生;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和中共福州市委旧址则成为党史教育基地,将红色记忆代代相传……
如今的三坊七巷,被辟为福州传统文化展示中心、交流平台、文创产业基地,连续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千万人次,先后获得“全国文化遗产旅游优秀案例”“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等荣誉,是福建乃至中国的重要文化名片,也成为八闽文化通向世界的门户,促进着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如今,三坊七巷正带着绵延千年的文化基因,融入新时代的发展,也用它的古韵今风温润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未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福建将依托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发展与保护的共进中,不断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
(责任编辑:王碧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