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心向党 “生命禁区”铸忠诚——“人民卫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接力护边纪事
张治立
在帕米尔高原上,有一个叫红其拉甫的地方。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氧气含量不足平原一半,风力常年在七八级以上,被称作“生命禁区”。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原护边员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三代人,为边防连官兵担任向导,接力护边70多年。
2024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被授予“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他颁授奖章。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载誉归来后,新疆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表示,要以“人民卫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三代人为榜样,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胸怀强国之志,锤炼强国之技,勇建强国之功,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实际成效,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袄”,是对帕米尔高原的生动写照。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位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及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1949年12月,红其拉甫边防连刚刚成立,便开始执行边防巡逻任务,巡逻的目的地是被称作“死亡之谷”的吾甫浪沟。这一路上,要翻越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达坂,还要80多次蹚过刺骨的冰河,只能依靠牦牛引路,有时还会发生雪崩、滑坡、泥石流等。
如果没有熟悉当地地形的人作向导,巡逻队将寸步难行。就在边防连官兵犯愁时,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塔吉克族牧民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来了。在此后的23年里,他作为向导,与边防官兵一起奋斗在红其拉甫边防线上。1972年8月,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完成最后一次吾甫浪沟巡逻后,把“接力棒”交到了儿子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手中。从此,20岁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便牵上牦牛,与边防官兵一起踏上了风雪巡边路。
巡逻途中,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发现要完成好这项任务非常不易,除了风餐露宿、爬坡过坎,应对雪崩、滑坡、泥石流等险情,还要默默记下每一道山谷、每一处路标、每一块界碑。
“年复一年巡边,面临的生死考验太多了,爸爸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越来越佩服自己的父亲,他决心要像父亲一样当一名合格的护边员。
1986年7月,罹患肺病的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拒绝儿子在家陪护,让他按时与边防官兵一起巡边。等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巡边归来,父亲已经去世5天。“我的爸爸很了不起!他经常教导我,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他用实际行动教会我怎样像帕米尔雄鹰一样不惧艰险、守土有责。”
“入党是我一生的骄傲”
“我们这个地方叫达坂,国门铸在心里面;我们这个地方叫高原,‘生命禁区’守边关……”在红其拉甫边防连的文化墙上,《红其拉甫之歌》道出了雪域高原的艰险和戍边卫士的忠诚。一旁展示的“守防足迹”图片里,有不少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三代人巡边护边的画面。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人的壮举,充分体现了我们携手守边稳疆的军民鱼水情。”红其拉甫边防连指导员冯康佶说。每年新兵下连,连队都会给他们讲述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接力巡边护边的故事。
在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家的客厅里,挂满了边防官兵为他拍摄的照片:冰河里,他骑着牦牛,走在巡逻队伍前面;雪山上,他的胡子和衣帽挂满冰霜;国旗下,他行注目礼深情高唱国歌;界碑前,他一遍遍把“中国”两个字描红……
“这是我爸爸在给解放军带路巡边,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巡边,这是正在经过吾甫浪沟最危险地段,这是正在翻越再勒阿甫达坂……”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认真讲述着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言行举止中尽显拳拳爱国之心、殷殷报国之情。
从1972年到2009年,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共参与巡逻700多次,行程3万多公里。巡逻途中,他不顾个人安危,一次次帮助边防官兵化险为夷。
1997年,提孜那甫河水暴涨,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被巨浪从牦牛背上打落,摔在一块大石头上,身上多处受伤,3个月后才痊愈;1999年,巡逻途中突遇罕见的暴风雪,气温降至零下30摄氏度,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被严重冻伤,险些失去双腿……但37年来,他一直坚持巡边护边,从未退缩过。
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采访的几天中,笔者发现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无论外出还是居家,无论穿民族盛装还是普通便装,胸口总戴着闪亮的党徽。
“入党是我一生的骄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说。提到入党经历,他还讲述了一段“曲折”的故事。他在为边防官兵当了几年向导后,愈发感受到党的伟大,便萌生了强烈的入党愿望。而由于受交通落后、语言不通等因素影响,直到1998年,他第九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后才圆了入党梦。那一天,满头白发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在鲜红的党旗前庄严宣誓:“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护边的‘接力棒’会一代一代传下去”
在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巡边生涯里,未能见上最后一面的亲人不仅是父亲。1987年,他的妻子因难产去世;1994年,他的母亲因患高原肺水肿去世。他当时都跋涉在巡边路上,未能与母亲和妻子见上最后一面。
让他痛心不已的还有英年早逝的儿子拉齐尼·巴依卡。
2021年1月4日,是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永生难忘的日子。
那一天,天空飘着大雪。正在喀什大学参加培训的拉齐尼·巴依卡在经过学校人工湖时,看到一名儿童落入冰窟。他在营救孩子过程中,冰面突然坍塌,坠入冰湖中的他拼尽全力把孩子托出水面,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英勇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41岁。后来,拉齐尼·巴依卡被中央宣传部追授“时代楷模”称号。
提到拉齐尼·巴依卡,接受采访的干部群众无不流露出敬佩和惋惜之情。提孜那甫村党支部书记米尔卡米力·拉力比克说:“生死考验面前,拉齐尼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却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他是我们的榜样!”
“拉齐尼从小就很懂事、很善良,看到谁有困难就尽力去帮助。”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心痛地说。
受边防连官兵的影响,拉齐尼·巴依卡从小就有当兵的梦想。2001年12月,他如愿以偿参了军。在部队,他的军事训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被评为“优秀士兵”。2004年7月,已经退役的拉齐尼·巴依卡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是从那年开始,他从父亲手中接过巡边的“接力棒”,义务为红其拉甫边防连担任巡逻向导。
巡逻途中,拉齐尼·巴依卡跟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也多次历险、受伤。2011年冬季的一天,巡逻队伍遭遇暴风雪袭击,战士皮涛不慎滑入雪洞,周围冰雪不断塌陷。危急时刻,拉齐尼·巴依卡迅速爬到雪洞旁脱下衣服、打成结、系成绳子进行营救,费尽周折才将皮涛拉出来。皮涛得救了,拉齐尼·巴依卡却被严重冻伤。伤刚好,他便立即返回到巡边队伍中。
“我不能继续在部队服役,就做一个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护好祖国的边境线”“如果身体允许,我再干40年护边员。我干不动了,由儿子干;儿子干不动了,由孙子干”……拉齐尼·巴依卡生前接受采访时的话语,至今仍在雪域高原上回荡。
“每当想起牺牲的儿子,心里会很疼,但也很为他自豪。”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说。现在的他并不寂寞,因为全国各地有很多人关爱着他和他的家人。这其中有各级领导干部,有边防官兵,有年轻的护边员,还有慕名而来听他讲巡边故事的游客……
如今,已经73岁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尽管一身病痛,却仍然有着高原雄鹰般的豪迈:“能为国护边,是我们一家人最大的荣耀。在我们家,护边的‘接力棒’会一代一代传下去!”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坚定地说道。
(作者单位:新疆日报社)
(责任编辑:孙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