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拉萨:江流千古 明珠璀璨

发表时间:2024-10-08 来源:2024年第10期《党建》杂志

本刊记者 王碧薇

 

珠穆朗玛巍巍耸立,刻写高原风云。

雅鲁藏布浩浩奔腾,流淌沧桑巨变。

踏入西藏,一幅雪域高原盛景徐徐铺开,山河旖旎、气象万千;走进拉萨,一座文化宝库徐徐打开,悠远厚重、浓郁醇香。

20217月下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后的第一次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雪域高原、来到拉萨。在拉萨,总书记先后考察哲蚌寺、八廓街和布达拉宫广场,察宗教工作情况、询藏文化传承保护、话文物保护与管理,言语间无不透露出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关心与关怀。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我们来到拉萨,来到这一张张“文化名片”面前,感悟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勃勃生机,探寻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如何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保护:孜孜不倦,精益求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拉萨河畔、玛布日山之上,有着“藏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宝库”之称的布达拉宫高高矗立,与蓝天为伴,与白云挽手。抬眼望,只见坚实巍峨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藏式金顶交相辉映,彰显着雄伟之气、流露出庄严之美。

1961年,布达拉宫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21722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布达拉宫广场上,询问布达拉宫保护管理等情况,亲切看望各族群众。

近年来,相关管理部门切实把保护放在首位,让这座古老宫殿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每天清晨,寂静的布达拉宫在游客的欢笑声中被唤醒,大家一边兴奋地摆出各种姿势与布达拉宫合影留念,一边惊叹于这座建筑的精美绝伦。与此同时,布达拉宫管理处维修科的达桑已开始背着相机穿梭在布达拉宫的各个角落。与游客不同,他的镜头一次次对准墙壁、阿嘎土地面以及每一根廊柱。

“布达拉宫建筑历史悠久,常常会出现一些损坏的情况,比如墙壁开裂、木材断裂或被虫蛀。”达桑一边说一边仔细记录着,“我需要把这些都拍下来,及时向上级汇报,以便工匠尽快修缮。等修复工作完成后,我还要拍摄对比照片,留存修复记录。”

2018年入职以来,伴着每天的日出日落,达桑背着相机走遍了布达拉宫的每个角落,用3万余张照片记录着布达拉宫的每一处破损残缺与修复新生。

贝叶经,作为一种刻画或书写在贝罗多树叶上的经卷形式,是布达拉宫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西藏是贝叶经收藏最集中的地方,而布达拉宫馆藏贝叶经则达465部、近3万叶之多,约占全自治区所藏总数的一半以上。然而,由于岁月的洗礼与冲刷,残缺、纤维脱层起翘等病害如同一只只“拦路虎”,让贝叶经的保护之路充满困难与挑战。

走进位于玛布日山山脚下的布达拉宫古籍文献(贝叶经)保护研究中心,一间贝叶经保护实验室首先映入眼帘。长长的实验台上,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里,装着来自云南的新采贝叶、盛着刚刚磨好的贝叶粉、放着宽细不等的贝叶纤维样品……“要想修复好存在病害的贝叶经,我们就得先在这些‘小白鼠’上面做试验,看看哪种叶片与古籍的材质最相似,哪种技术能够在最大限度维持文物原貌的同时把残缺修复好,这些活都急不得,得耐下性子一点点试。”布达拉宫管理处文保科的扎西拉姆言语里透着沉静与坚定。紧接着扎西拉姆打开抽屉,小心翼翼捧出自己精心收藏的一盒“宝贝”——几十片胶粘贝叶样品。“修复贝叶经需要用到胶粘技术,什么样的胶最合适只有不断尝试才有答案,这里每片叶子上的断裂都用不同配比的胶来粘连,反复试验就是为了找到最优选择。”扎西拉姆边说边指了指一旁的配胶实验装置——一根根试管里,榆树皮、胡麻籽、手掌参、松香等天然胶质材料按不同配比融合存放,上面的一张张小标签记录着实验员的耐心细致与精益求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守住文化根脉,就是守住民族之魂。如今,随着百余个国家和自治区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项目的推进和完成,西藏文物保护工作气象日新、硕果累累。

 

发展:匠心传承,创新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

南渡拉萨河,登上宝瓶山,带有浓郁藏式建筑风格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赫然而立。博物馆内,一尊格萨尔王骑马雕像,似在诉说这片高原上曾发生的一个个英雄故事与美丽传说。雕像旁,唐卡、藏纸、藏戏、藏医等非遗成果一一展陈,向游客讲述着藏文化的悠远历史和深厚底蕴。

唐卡,源于藏语的音译,意为卷轴画,属画在布面上便于悬挂、易于收藏的画种。作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唐卡凭借精美的线条、炫目的色彩、繁复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走进位于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内的西藏唐卡画院,还未与画作打个照面,便先被一支支木炭笔、天珠笔、湿染笔等绘画工具和一盒盒朱砂、绿松石、青金石等天然矿物颜料所震撼,工具用料之考究,足见作画匠心之独具。

“这座画院由全国政协委员、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唐卡(勉萨画派)代表性传承人罗布斯达创办,目的就是传承好唐卡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出更多画艺精湛、品德高尚的优秀唐卡画师。在这里学画,没有门槛、不收学费,只要求学生有潜心学画的恒心,能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走进画作展示区,画院副院长贡觉杰边细细讲解每幅作品背后的丰富内涵,边分享这些年他们的办学故事。

“初级班两年学白描,中级班两年学填色,然后才能升入高级班学习勾线和细节勾画,要出师没个十年八年的功夫是不行的。我从7岁开始学画,现在已经30年了,但依然感到学无止境呐。”贡觉杰感叹道。

2016年,贡觉杰获得了一次前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工笔画的机会。在那里,他跟着工笔画大师学习用传统工笔画技法来处理自然风光,描绘山水花鸟,收获颇丰。回来后,贡觉杰将这一技法带入唐卡的世界,让两种画法在融合与创新中碰撞出璀璨火花。

如今,随着时间的点滴流转,伴着一代代传承人的孜孜不倦,唐卡艺术不仅沉淀出日益深厚的传统技艺底蕴,还不断萃取新的力量,绽放出越发灿烂的时代光华。

从西藏唐卡画院北折,渡拉萨河,穿过熙攘的人群和滚滚的车流,但见吉本岗艺术中心静谧地矗立于热闹街巷的一隅,似在低诉过去,又似在思忖未来。

吉崩岗拉康始建于19世纪下半叶,依照西藏古典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立体坛城结构建造,曾是拉萨古城的地标,汇聚了西藏艺术、建筑之精粹。20217月,基于古建筑保护性改造而成的吉本岗艺术中心正式揭幕,成为西藏古建筑活化利用的首例。

“不破坏吉崩岗拉康原貌,保护好里面的精美壁画、展示好曾存于此的宗喀巴形象擦擦(藏语,即脱模泥塑造像),是我们改造艺术中心的基本出发点。”吉本岗艺术中心负责人蔡栋伟介绍道。

艺术中心入口处,一座“半永久性”脚手架指引游客进入艺术空间,让人行通道与古建筑本身保持着“安全距离”;艺术中心内,天花板上一只只造价不菲的博物馆轨道灯将柔光洒向壁画,最大程度呵护着墙壁上的每一寸艺术宝藏。在这座古建筑中,一场颇具现代艺术气息的展览正在举办,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织交融。

“我们一直在努力打破美术馆‘白盒子’范式,为当代文化对话传统文化创造可能。我们更希望通过这个公共艺术空间,为西藏的小朋友提供接触传统与现代艺术的平台,让美的种子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蔡栋伟说。每周,吉本岗艺术中心都会为附近社区的小学生们提供免费导览服务,讲解吉崩岗拉康的建筑风格和壁画特点,解析装置艺术、抽象主义的独特内涵,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实地触摸历史、感知艺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如今,在西藏,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正在被不断激活,一幅古今辉映、气势恢宏的新时代文化长卷徐徐展开。

 

融合:兼收并蓄,交往交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

拉萨西郊,根培乌孜山上,哲蚌寺庄严肃穆。这座始建于1416年的寺庙,历经600多年岁月沧桑,如今已成为西藏僧众生活变迁的见证。20217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哲蚌寺,察看措钦大殿,听取西藏宗教工作情况和哲蚌寺加强创新寺庙管理情况介绍。

在藏语中,“哲蚌”意为堆积大米,象征着繁荣昌盛。站在哲蚌寺山门向上望去,整座寺庙殿宇相接、群楼耸峙、规模宏大。它既是历史文物的宝库,也是汉藏等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者。

“哲蚌寺自建寺以来,就承担起联系藏、汉、蒙等各民族以及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重任,见证了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哲蚌寺寺管会常务副主任阿旺群增说。他清晰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哲蚌寺时曾特别叮嘱,要保护和利用好珍贵的历史文物,向下一代讲好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

走进藏式风格浓郁的措钦大殿,沿着阿旺群增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大殿天花板被层层密密的顶幔装饰所覆盖,色彩绚丽、非常精美。“这些顶幔都是明代保存下来的原物,这个是龙纹样式、那个是福寿全图……这些可都是汉民族文化中的经典图案呐。你看,一座大殿里,两种文化元素融合得多么好!”阿旺群增边介绍边感叹汉藏间文化交流交融的悠久绵长,“现在,我们正培养寺里的年轻僧人用汉、藏、英三种语言为游客讲解哲蚌寺的历史文化,全方位展现这里的深厚底蕴。”

离开大殿前,一队来自哥伦比亚的旅行者恰好步入殿内,在英文讲解声中,他们仔细观看那方方顶幔,从他们专注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中华文明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独特魅力正在被感知、被传递……

从哲蚌寺一路向东,车流渐稠、人流渐密,千年八廓街正张开怀抱,欢迎着四方游客、八方旅人。20217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步行察看八廓街风貌,走进特色商品店,询问旅游文创产业发展、藏文化传承保护等情况。

漫步八廓街,青砖斑驳、街巷纵横;商铺林立、游人如织。迈入曲苏大院,游人散去、炊烟升腾。

坐落于八廓古城内的曲苏大院,是民族团结的亲历者与见证者——这座传统藏式四合院内,居住着6户藏民、5户汉民,家家户户门前的花草显示出日常生活的安逸与祥和。

“这座院子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拉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每逢社区重要活动,这个院子可热闹着哩。四周的街坊邻居不分民族都聚在这里,一起讲大院故事、开茶话会,高兴的时候还一起跳锅庄舞呢,藏族居民当老师,其他民族‘学生’跟着学,大家跳得有模有样,笑声隔着很远都听得见。大家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都是一家人!”八廓社区党支部书记次成的话语里透着自豪。

习近平总书记曾感慨地说:“千年八廓街,是我们各民族建起来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在曲苏大院,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看到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雄风浩荡藏万卷,磅礴大气独凛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迈步新征程的西藏,定将不断积淀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更加灿烂的民族文明,谱写更加绚丽的时代华章!

(责任编辑:孙进军)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