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民卿: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逻辑前提与目标指向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逻辑前提与目标指向
金民卿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第二个结合”;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与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关系的深刻洞察,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
“第二个结合”是具有鲜明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创造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第二个结合”时明确提出的重大命题。“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主体性的文化表征,是中华文明得以创造的基础。“第二个结合”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理论创新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独立自主性和主体创造性。
“第二个结合”具有鲜明的独立自主性。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坚决抵制各种外来力量的强制性干预,在政治上和理论上展示出强烈的独立自主性。毛泽东同志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强调,必须坚持独立思考,“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独立自主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我们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了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摆脱了思想上的外部依赖。“第二个结合”把立足点放在中国国情上,“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在思想文化领域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推进“第二个结合”,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第二个结合”具有鲜明的主体创造性。“第二个结合”的关键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中国人自己的理论创造。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党只有善于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第二个结合”突出体现并不断巩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文化主体性。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彰显了鲜明的文化主体性。在创造性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党自觉地把坚持和发展、守正和创新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而且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彰显了强大的主体创造精神和理论创造能力,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文化主体性最有力的体现。
“第二个结合”是在高度契合基础上的融合创新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叠加拼盘,而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度契合性基础上的融合创新。
“第二个结合”的必要性前提。在时代背景、文化性质等方面,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区别。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没有水土不服,而是在中国大地牢牢扎根,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也需要被激活,才能造就出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中国道路的每一步前行,都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中华文化、中国国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以先进思想理论的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
“第二个结合”的可能性前提。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是充分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并沿着人类文明大道不断前进的真理体系,对世界各国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能够同各国、各民族的实际和历史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如果没有这些契合点,“结合”就不可能发生。
“第二个结合”是深度融合、相互成就、共同升华的创新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结合,更是马克思主义现代性力量同中华历史传统文脉在当代中国的相互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的文化表现,也是中国具体实际的历史文化表象。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本身也包含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被马克思主义激活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改造,从经学注释的一种治学方法升华到科学的世界观和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凝望岳麓书院讲堂上高悬的“实事求是”匾额,语重心长地说:“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真理本土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丰厚文化滋养和新的文化形式,突破自我而更加充实、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以及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创新性,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化精华,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让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中国土壤,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生动实践中蓬勃发展,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例如,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理想追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天下为己任”相融通,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与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相融通。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真正使“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第二个结合”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第二个结合”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空间。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使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创造传承历史、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新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第二个结合”就是通过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这种新的文化生命体,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为滋养,以发展着的中国具体实际为基础,体现世界发展变局和时代特征。刘少奇同志在党的七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时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是从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中国的东西,又是完全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毛泽东同志“在理论上敢于进行大胆的创造,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已经过时的、不适合于中国具体环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而代之以适合于中国历史环境的新原理和新结论,所以他能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件艰巨的事业。”在新时代,我们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性质和定位作出重大判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些概括表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已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生形态,而是被中国共产党人发展了的、赋予了新内涵的基本原理,是牢牢扎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的;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但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生形态,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这种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其同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既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创造性实践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强大现代力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构建“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这种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新的文化生命体最强大的基因;革命文化构成新的文化生命体最牢固的基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新的文化生命体最鲜活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反映当今时代要求和历史发展大势,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实现既有魂脉又有根脉、既有基础又有方向的文化创新,造就充满生机活力、具有光明前景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