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思政课须培育大学生敢于斗争的精神
    发表时间:2019-10-21 来源:《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地指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党的伟大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我们急需千百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大学生培育过程中,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他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需要培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首先缘于我们所处的时代。今天的中国正在进行一场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斗争面临的形势异常错综复杂,内政外交持续转圜,涉及的领域既有传统又有现代、各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交织在一起,需要巨大的勇气与非凡的斗争本领。这是一场新时代的长征路,它既是一场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突围之战,又是一次翻山越岭艰难跋涉的探险之旅,还是一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淬火。从现在起,青年学子做好斗争准备、养成斗争精神显得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斗争精神培育事关党的存亡、国家的兴衰。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需要培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还缘于他们的成长经历与成长环境。今天的青年学生成长在新时代,沐浴着和平与繁荣的阳光。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优渥;很多学生犹如温室里的花朵,缺少自然界风雨的洗礼。从大环境来看,随着全球化与互联网的渗透,年轻人深受网络流行文化的影响,其中所谓的丧文化等消极思想在他们中有一定市场。缺乏面对困难的奋斗勇气、缺乏克服矛盾的斗争精神成为一种通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年轻人养成了讲求实惠的市侩风气,一些大学被批评为在培养一批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像毛泽东同志青年时代那样的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拼搏激情,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斗争勇气没有很好地继承与发扬。拼搏奋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应该是每一代有志青年应有的精神气质,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我们必须在高校思政课教育中及时地补足这一精神之钙。

      这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当然不是自发产生的,它需要在刻苦学习中不断体悟、在摸爬滚打中逐步提炼,在层层历练中哺育滋生。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增强学生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首先要教育大学生努力做到自觉加强学习,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今天社会上的一些人革命精神、斗争意识淡化弱化,回避困难、不敢斗争,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自身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精神世界发生了质变。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与后备军,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积极引导他们在学习与工作中争取站位高、眼界宽、心胸阔,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将国家与社会的远大目标时时置于心中,树立和发扬革命先烈的斗争精神,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武器,敢于担当、勇于进取,去奋斗一个壮美的未来。

      同时,我们还应该教育大学生将个人追求与奉献社会相统一,学会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自己的意志,主动寻找机会吃大苦、挑大梁。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蓝图还需要肯于吃苦敢于斗争的千千万万的奋斗者;中国未来发展的国际环境还是会面临某些势力的掣肘,需要青年人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因此,青年学子要把党和群众的所需所求作为本领增强的目标方向,在增强自身本领的过程中磨炼坚韧的斗争意志。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要强化斗争意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始终保持优秀中国人的政治觉悟与政治本色。

      “我见魏徵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古人都懂得本领要从娃娃抓起,要通过长期的教育与多样化的实践斗争来培育练就。高校思政课既要重视理论的灌输、知识的学习,更要加强相关实践环节的把控与落实。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个飞跃,从理论到实践又是一个飞跃。让青年学子在理论思考与斗争实践中不断磨砺成长,是建设者与接班人培养的一条基本规律和根本途径。每一名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层工作者都应该行动起来,怀揣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和担当,不断建构与强化青年学子的斗争精神乃至斗争本领,交出一份令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作者: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曹胜亮)

     
     
    (责任编辑:朱琳瑄)
    网站编辑:朱琳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