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杨丽丽:菜篮子里的流年
    发表时间:2019-12-12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一件事,菜篮子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它里面的内容说大也大,说小也小,但却是最有温度、最接地气、最具话语权。

      我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生活上正是青黄不接,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粮食需要精打细算地去吃,常见的主食多是白面和玉米面掺着的发糕。蒸好的发糕奶奶也不会随便给我们吃,她会找一个小篮子把发糕高高地吊在房梁上,一是防老鼠,二是防小孩子偷吃。下饭菜也多是地里种的白菜、萝卜,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吃上一顿白面饺子。那时候,鸡蛋是个奢侈品。虽然它是菜篮子里的常客,但不是用来吃的,而是要攒下来拿到集市上换油盐。

      为了丰富自己的菜篮子,乡亲们会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去挖野菜。荠菜、婆婆丁、蒿子头、灰灰菜、榆钱儿会在此时成为餐桌上的美味。有些老乡还会把一些野菜晒成菜干,留着冬天吃。我的母亲是个有心思的人,她会把新生的嫩柳叶做凉菜,还会用榆钱儿做窝头,用槐花和玉米面熬糊涂粥。我感觉自己能记住每一种野菜的味道,应该归功于母亲的心灵手巧。

      为了能吃上平时吃不上的菜,我们这些小孩子最希望家里来客人。这样一来,母亲就会大方起来,做几个菜招待。她会从菜篮子里拿出两颗鸡蛋,加上一点大葱,摊一个鸡蛋饼;把白萝卜切成细丝拌成凉菜,撒上白糖,点上一滴香油;拿出珍藏的猪油,炒一盘白菜粉条。那些香喷喷的菜肴在我们眼巴巴的目光里摆上桌,我们会在心里期盼客人们少吃一点,多留一些让我们解馋。客人们仿佛能窥探出我们的心思,总是象征性的吃点凉菜和白菜粉条,留给我们鸡蛋饼。

      那个年代,冬季吃菜是个难题,大家都会想方设法储藏冬菜。每年霜降过后,到了大白菜收获的季节,田野上就会出现冬储大白菜的队伍,家家户户男女老幼全体出动,有拉的、有扛的、有推的,人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把一冬的白菜储存好。一整个冬天,餐桌上除了白菜,就是萝卜腌的咸菜,少油、没滋味,清汤寡水。大家都在期盼着有一天能吃上白面馒头和新鲜蔬菜。奶奶总是忆苦思甜地说:“你们啊,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想当初新中国刚成立那会,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别说发糕,连窝头都吃不上。地里的野菜、树皮都被人抢光了。现在多好,吃的饱、穿的暖,还不知足。”母亲则带着美好的希望来安慰我们:“快了,快了,你看现在都分田到户了。只要勤劳肯干,不光天天能吃到馒头,到时候都会顿顿吃肉。”

      国家的好政策一次次唤醒了祖国大地上蛰伏的生机,家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菜篮子逐渐丰富起来,从以前的白菜萝卜,到现在的鸡鸭鱼肉,菜品丰富得让大家眼花缭乱。不分季节气候,任何时候走进菜市场,大家都能选到心仪的蔬菜。辣椒、甘蓝、螃蟹、牛肉、扇贝,还有荷兰豆、茭白、空心菜等罕见菜品,也纷纷成为百姓菜篮子里的常客。以前在夏季才有的新鲜蔬菜,现在一年四季都不会断,只要想吃,天天都有新鲜蔬菜。南菜北运、北菜南往,菜市场的大门打开了,人们的菜篮子也多样化了。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现在,70年风风雨雨,人们菜篮子里的景观从以前的一棵小白菜、两个萝卜变成了鸡鸭鱼肉、海鲜时蔬。菜篮子是老百姓的一张嘴,它最真实也最直观地反映着国家经济的变化。时代在飞速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菜篮子里的内容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的生活也会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而变得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中铁三局四公司党委宣传部)

    网站编辑:孙 梦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