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张勇:小电视大变迁
    发表时间:2019-12-03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我的家乡地处甘肃省华亭市农村,我在那里出生长大。和祖国千万个乡村一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那小小的电视机。

      小时候,爷爷有台古董收音机,那是家里唯一的奢侈品。收音机由电池供电,电流声发出滋滋地响声,里面放着电台新闻。小伙伴爬在爷爷的坑沿边,屏声静气地听着。那时我们总在想,要是能看到收音里的人,该有多好啊!

      20世纪80年代,农村通电后,电视机仍是稀缺品,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户开始有了模拟信号的小型黑白电视机。电视机正面屏幕凸起,后面有一个“大尾巴”,可以通过手动调节频道来搜索信号,电视节目较为单一。每晚电视剧播放时,人们三五成群地到有电视机的人家去,有的自带凳子,有的坐在炕沿边,三、四十人安静地坐在一个房间,生怕听错一句话、错过一个场景。只有在插播广告时,人们才会放松一下,开个玩笑、打个哈欠、上个厕所,然后继续看电视。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父亲从邻居家买来了一台14寸的旧电视机。每晚看电视时,家里炕上、地上都坐满了人。过了大约两三年,这台旧电视机送给了姑父家,父亲从村煤矿又买回一台旧“海燕”牌17寸彩色电视机,它有8个选台按扭,看电视方便多了。到2003年我结婚时,电视机成为了结婚、搬新房的必备品,因此家里买了一台29英寸大彩电。现在,家里的电视机早已换成了50寸的液晶电视。

      那个年代,电视机接收电视信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模拟电视信号是空中传播,由电视台传输到电视塔,电视塔建在高山顶上,信号衰减得特别厉害。在小学二年级时,乡政府为了建设电视插转台,动员我们小学生和附近村民,把砖块一块一块的从山下搬到山顶,修建了一间砖房,房子旁边又焊了一个约30米高的钢支架,上面的天线接收到远处的电视信号后,再传播出去。除了山上要有电视塔,家里还需要一个铝合金的电视天线,绑在高高的木杆上立在房屋旁。开启电视机后,把调频开关扭到固定位置,转动电视天线慢慢搜索信号,直到效果最佳时,挖个坑固定住木杆。过一会儿,木杆转动了,电视信号质量变得不好,又需要继续转动天线进行微调,直到能收看到电视节目。这种环境下,电视信号往往很差,图像不清晰,还会出现杂音。

      20世纪90年代初,乡政府在办公楼屋顶上架起了电视天线,安装了两套电视转播设备。为节约电费,每天中午和晚上才开机,其它时间没有信号。“村村通”工程启动后,每个村委会有一套或两套转播设备,信号覆盖面和质量有了大幅提升。2000年以后,农村兴起了“电视锅”,每家买一个卫星电视锅,放在房顶或者屋檐下,遥控“机顶盒”调节频道收看电视。2005年以后,为规范统一,政府又给每户免费发放一套“户户通”设备,乡镇干部帮忙上门安装调节频道,电视信号质量和电视节目内容有了很大提升。直到现在,仍有人使用“户户通”来收看电视。

      近年来,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农村收看电视再也不用“架天线”、安装“电视锅”,取而代之的则是数字网络光纤传输,接通无线路由器就可以实现全家手机上网收看电视节目。品牌繁多、尺寸不一的电视机走进了千家万户,每家都有一两台电视机,各类电视节目“一键可触”,它再也不是人们结婚、搬家的必需品,而祖祖辈辈看电视难的历史也将不会再现。

      (作者单位:甘肃省华亭市执法局)

    网站编辑:孙 梦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