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改革开放记忆】航母载着我的“中国梦”
    发表时间:2018-12-20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高振远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伟大的变革”大型主题展览用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图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展品叙述着改革开放40年的波澜壮阔和时代记忆。其中,航空母舰作为大国实力的象征,被制作成精致的沙盘模型进行展出,吸引观众目光之余,更令人内心产生一种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的强烈自豪感。我作为一名曾在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和首艘国产航母上服役过的舰员,目之所及,感慨非常。

      1998年初,我还只是一个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爷爷用一堆皱巴巴的钱给我买回了第一本课外书——《三毛大世界之探索兵器世界》。在这本书中,我第一次知道有一种名为“航空母舰”的现代战争武器。它是一艘吨位可达十万之巨的军舰,可容纳数千名舰员,起降数十架战机,设有邮局、健身房甚至酒吧,就像一座移动的海上城市。遗憾的是,当时这样的军舰只有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大国才拥有,中国海军最大的舰艇吨位尚不足五千吨。我多么希望中国也能拥有航空母舰,见证它劈波斩浪,守护万里海疆。

      16年后,到了2014年,又逢甲午之年。我保留学籍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初到训练基地,我看到营区内画有许多航母的图案,不免心潮澎湃。两年前,随着“航母style”走红大江南北,中国终于有了能够起降舰载战斗机的航空母舰。我知道:她是祖国最强大的军舰,也是几代海军人前赴后继、呕心沥血的结晶,承载了无数国人的期望。我也深知只有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新兵,才能在三个月后配得上航母舰员的荣誉。在新兵连的一百个日日夜夜,我无数次想象她的样子,无数次想象和她相遇的那个场景。从儿时追梦到近在咫尺,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期许,支撑着我完成训练、逐梦大海。

      当如愿见到这艘舷号“16”的巨舰时,我内心充满了自豪感和使命感,她是民族复兴的象征。我清晰地记得:登上辽宁舰后刚吃完第一顿午餐,我就被通道四周密密麻麻而又有序布置的管线所吸引,结果在寻找集合地点时迷了路。这艘巨舰就像当初书本里所描述得那样:内部被分成数十层甲板和上千个舱室,设计得犹如迷宫般复杂而精巧。正因为航母是人类所制造的最庞大、最复杂的战斗机器,涉及船舶航空、电子、武器等几十个专业门类,因而世界上拥有航母的国家对相关技术均严密封锁。回首往事,我们难以忘却曾经的渴望。1996年9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80岁高龄的刘华清将军,即便身患腹主动脉血管扩张,却在法国执意登上“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的甲板上层建筑,带着当年的悲愤和对航母的强烈渴望,认真地看完了每一层。

      拥有航母是中国海军建设的重要一步,接下来就要有能力自主建设航母。迈入新时代,中国海军的造舰速度被称为“下饺子”。根据上级组织安排,我被调往参加首艘国产航母的建造工程,每天见证着她的成长,而她离下水之日也越来越近。与辽宁舰相比,国产航母在设计上更加优化,内部设置更加合理,装备性能也更加先进,相信不远的将来亿万国人就能见证“双航母”编队巡弋海疆的历史时刻。航母是国防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历经40年发展,中国海军装备和人才队伍更新迭代,完全具备了实现“近海防御和远海护卫相结合”的战略能力,建成“深蓝海军”指日可待。

      在那段与航母零距离接触的岁月里,我深深感到:伟大的事业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贡献,只有与特定的历史境遇相合,个体价值的发挥才能够最大化。我非常珍惜那次机会,因为那是历史的恩赐。年轻的我们是如此幸运,能够亲身参与“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实现,能够切身体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曾龙)

    网站编辑:王高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