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改革开放记忆】外公的电话亭
    发表时间:2018-12-05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李秋燕

     

      我的外公年过八旬,是一名有60多年党龄的老支部书记,他一直很关心国家大事。

      外公戴着老花镜,眼睛眯着,半躺在藤椅上,一边听着山歌,一边把弄他的手机,说道:“哎呀,最近国家大事可真多啊!习总书记又出访了,这‘一带一路’我看是很厉害的。我真高兴国家时刻想着我们这些农民,乡村振兴计划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孩子们总是让我们去深圳,可我住不惯他们的‘小鸟笼’。我就喜欢农村的生活,门前有院子、有鱼塘、有菜园,不仅空气好、房子宽敞,吃得还健康。对了,习总书记说这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外婆依偎在他身边,笑眯眯地看着外公,嘴里却在抱怨:“就你知道得多,就你能。”

      微信视频的邀请声响起,大表哥在家族群里发起了视频聊天。外公接听了,妈妈、姨妈、舅舅、表姐、表弟也陆续加入进来,手机屏幕上每一个细格都是笑脸。“老爸、老妈,你们在干嘛啊,今天感觉精神怎样?”“阿公、阿婆,你们吃饭了吗?天气冷了,有没有多穿衣服啊?”“外公、外婆,你们在干嘛啊?要多注意休息哦!”表哥和表嫂还让他们的孩子问候:“阿太,你们要好好吃饭,穿得暖暖的哟,要乖哦!”稚嫩的童声不禁让大家都笑了。外公和外婆一边回应着晚辈们的问候,一边不忘开展“思想教育”,叮嘱道:“你们出门在外,要多注意身体,做什么事都要小心,千万不能大意。在单位,要服从安排,好好工作。读书的孩子们要认真学习,长大后才有出息。”听着外公的絮叨,外婆突然说:“真好啊!虽然孩子们不在身边,可是想看就能看见他们的脸,听见他们的声音,这在以前真是不敢想啊.....”

      大约30年多年前,村里人几乎都是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土地上辛勤耕耘。村民生活不易,勉强维持温饱。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这个闭塞的小山村,一些青壮年开始走出去打工。那时,交通极其不便,通讯也不发达。邮差一般一个月来村里一趟,村民们伸长了脖子,盼着外出家人的音讯。

      当时,外公和外婆在村里经营着一家小卖铺,卖一些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生意不好也不坏。看到村民们常常因通讯不畅而苦恼,外公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商机,于是花了近8000元在村里安装了一部电话,这可是全村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电话。外公自制了一块黑板,上面公布着小卖铺的电话号码,告知村民可以来小卖铺打电话与亲人联系,电话计时收费,接电话不用钱。当时,大伙都很高兴,纷纷写信告诉在外亲友小卖铺的电话号码。

      不久,外公的电话亭生意火了起来。一般村里人不舍得花钱打电话,除非遇上特别紧急的事,基本都是以接电话为多。为了方便村民及时接到家人的电话,打电话的人通常会约定好听电话的具体时间,外公就会在黑板上写:XX,请你XX时间到店听电话。如果遇到了住一块儿的邻居,外公就会特地告诉对方一声:“XX,麻烦你什么时候叫XX来听电话,他的XX给他打电话了。”村民们看到小黑板的通知也会自觉转告,极少出现失约的情况。

      一般来说,被通知去小卖铺接电话的村民听到口信后,嘴上虽然嘟囔“我家那死小子就是不放心,老打电话贵死了”“我家二丫出门了还是那么粘人,怪讨厌的”“我家那口子不知有啥事”,但任凭谁都看得出他们嘴角的笑意和久违的企盼。当村民们来接电话时,他们都十分在意:不仅早早出门,提前在小卖铺等着,还换上了喝喜酒时才穿的衣服。如果路上遇见熟人,还不忘打个招呼,张口便说:“我家谁谁谁打电话来了,你看怪讨厌吧,这会儿挺忙的还要赶去听电话。差不多到约定时间了,可不能迟到,我先走了。”其实,他们也并不赶时间,在路上逢人就说,只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这种喜悦。

      到了小卖铺,等电话打来后,外公会接电话先确认一下。接电话的村民有时紧张得把手在衣襟上擦擦,双手接过电话后,放在耳边倾听。他们一边应和,一边又心疼电话费贵,可迟迟舍不得放下电话。电话那头的人往往也摸准了家里人的心思,常安慰说电话费不贵,只想把自己的近况都告诉给家里人。

      “李大爷,还真是谢谢您这电话啊,能听到在外打工的家人音讯。没电话前,邮差一个月才来我们村一趟,等信寄到都过风了。碰上特别紧急的事,要到10多公里外的镇上打电报,那条路别提多难走了。一来一回,一天时间就没了,真够折腾。”因为接电话不用钱,接电话的人总是不忘说些好话,然后捎带买些火柴、洗衣粉、酱油之类的货物回去。

      外公电话亭的生意一直红火了大约5年,后来村里陆续也有人装了电话。随着外出务工人员收入的增加,与家人的联系也日趋频繁,村里家家户户都慢慢地装起了电话。虽然外公的电话亭日益冷清,但是外公却笑呵呵。

      正当村民感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时,市面上出现了BB机、大哥大。我依稀记得,当时外出务工的人把BB机、大哥大别在裤腰带最显眼的位置,一旦有信息或者电话打进来就往人多的地方显摆,让人忍俊不禁。后来,手机开始走进普通家庭,不过当时的手机是黑白机,只有打接电话和发信息的功能,手机的内存还极小,信息一多就会提醒你:收件箱已满,请及时删除,以免影响您通讯。但是,对村民来说,已经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当时还流行集团号,5块钱包月,集团内互打不用钱,村民的手机套餐基本上都包了月。有什么事情不再是挨家挨户通知了,而是直接一个电话过去。我还记得那时,我教妈妈发短信,面对黑白机,拼音不过关的老妈怎么都教不会。没想到现在智能手机一出现,老妈不仅会发短信、玩微信,视频、朋友圈更是玩得溜。甚至外公外婆都戴上老花镜成了微信用户,时常在家族群里给我们小辈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时代变了,生活好了,要感谢共产党,感谢改革开放。忆苦思甜,你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外公感叹着。这次我没觉得这唠叨刺耳,反而觉得分外温馨。(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责任编辑:曾龙)

    网站编辑:唐明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