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改革开放记忆】从挑水到自来水的生活变迁
    发表时间:2018-11-30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胡品选

     

      我是一名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很早就学会了做家务,种菜、挑水、打柴、做饭、喂猪、放牛都是份内事。这既替父母减轻了负担,又学会了许多生活本领。

      记得12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学着挑水,父亲把一大一小两只水桶和一根加铁钩的扁担交给我,说道:“从今往后,家里的吃水就由你负责挑。”我不情愿地接过挑水的工具,望着父亲严肃的目光,没敢多说什么。一想到我的同学大华早就开始挑水了,我觉得我应该也行。在此之前,家里的水几乎是父亲一个人挑,大姐、二姐和我是到了十多岁才轮流抬水。如今,姐姐们都住校了,而弟弟妹妹又还小,父亲有时忙得不能准时回家,挑水的任务就留给了我。

      许多村子都有一两口老井,井壁上长满了苔藓或其他喜阴植物,井水清洌甘甜、冬暖夏凉。由于我们垦区海拔较低,开发时间也不长,故而找不到这样的老井。但在吃大锅饭的年月里,大伙就在大队的开水房边人工挖掘了一口很深很大的土井,井口大约七八米见方。井边是用青砖砌的台阶,约2米宽,有20多层。这口井水质很好,水源充足。打我记事起,即便在大旱的季节,它也没有干过。

      那是1977年夏天,我正式挑水了。父亲对我说;“力气是练出来的,刚挑就挑半桶,大不了多跑几趟,把水缸装满就行。”那时,家家户户都有一口大水缸,大的能盛三四担水,小的也能盛两担水。老人们常说:穷锅门口富水缸。意思就是灶门口的柴草要少,而水缸要满。

      起初,我从半桶水开始挑。一年后,我就可以挑整桶水了。又过了两年,父亲从亲戚家带回了崭新的水桶,用桐油抹了两遍,晾晒干后交给了我。一担水重量不轻,压到肩膀上晃晃悠悠,可一点也不外溢。我用它挑了十多年,直到后来村里通了自来水。

      村里的生活离不开用水。无论早晚,只要看到水缸里的水消耗得差不多了,就必须及时补充。我家里人口多,用水量大,一般不到两天就要挑一次。夏天挑水容易些,冬天就困难得多,特别是碰上雨雪结冰的天气,上下台阶要万分小心。台阶又湿又滑,很容易摔倒。每到冬天,总有几个挑水的人会摔个底朝天,不仅棉衣湿透了,有的还把桶摔坏了,甚至扭伤了腰。我算幸运的,没发生那样的意外。有时,挑水的人多要排队等待。尤其是过年过节,不仅得排长队,挑水量也比平常多了一倍。等弟弟长大后,我就开始与他轮流挑水,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有意思。

      后来,看到城里亲戚家用自来水,我就想啥时候我们能放下扁担,不再挑水了。1987年,我们队里将开水房的井作了改造,铺设了自来水管道,家家户户安装一个水龙头,对着水缸,土法上马用电抽水。每天按时输送一次,过了时间就甭想用水。定时供应的自来水虽然苛刻,却让我们卸下了扁担,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件烦心事。

      5年后,自制的自来水被淘汰,垦区投资把附近的3个队联合在一起,竖起了高高的水塔,铺设了4公里长的主管道,终于有了“升级版”的自来水。从驿里河吸取龙感湖的水,经过净化过滤,输送到家家户户,基本保证了24小时供水。可是没过几年,河里的腐生物和淤泥增加,河床抬高,水质逐年恶化,经常停水,已经达不到饮用标准,大家对此反应强烈。

      为了大伙的健康和垦区的长远发展,垦区领导下决心解决生活用水这个难题,动员群众交了500元安装费,投资了几百万元,在离小孤山上游不远的地方从长江提水,划定了饮用水保护区。垦区将5个农场、1个直属单位联合到一起,铺设了约百里的主管道,成立了自来水公司,彻底解决了垦区群众吃水难的问题。2007年建设完工,顺利通水,广大群众无不欢喜,交口称赞这项民生工程。

      改革开放40年的用水变化,让我们看见了时代在进步,体会到民生问题的不断改善。小小的自来水,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安宁,水龙头一拧,释放出生活的“奇迹”。(作者单位:安徽省宿松县华阳河农场五场东管区)

      (责任编辑:曾龙)

    网站编辑:唐明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