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改革开放记忆】我家的电话之“变”
    发表时间:2018-11-27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汤兴

      我过去在中国建筑一局集团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工作过十余年,如今在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上班。

      我家小儿子2016年考上了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专业是阿拉伯语。最近,他以交换生的身份去了埃及,在那儿学习一年。对于远在非洲的他,学习和生活的状况着实让我担心和挂念。

      昨天,儿子从埃及用微信视频电话,与我和爱人聊起了在国外交换的情况,给了我些许安慰,也让我真正体验到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与国家进步的惊人变化。

      我的家乡在大别山腹地,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河南省新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曾经那儿交通闭塞,人们出行极不方便。我在北京工作时,一年有一个月的探亲假。假期结束时,每次与父母告别,母亲在送我上车之际总会反复叮嘱:“孩子,到北京了,要多写信回来呀!”。信,成了当时我与父母、亲朋好友交流信息、联络感情的主要工具,用“见信如晤”来形容真是毫不夸张。那时,我与家里联系几乎全靠书信往来,除非遇到十万火急的大事才会拍个电报。

      20世纪90年代初,电信部门吹起了改革之风,电话开始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尽管3000元的初装费在当时相当于我将近一年的工资,但一想到随时可以与家人联系,我还是毫不犹豫地给家里装了一台固定电话。因此,我家也成为当时村里第一批安装电话的家庭之一。当电话线拉到我家时,崭新锃亮的红色电话机摆在书桌上,我们全家高兴了好一阵子。

      一部电话改变了我的生活,从书面文字变成声音,从无声交流变成了电波传递欢声笑语,不仅通讯的时间成本降低了,而且我与家里的联系也更频繁了。对于我来说,电话就成了“家”的代名词。每到一个新的工地,我都可以第一时间向家人报平安;临放假回家前,我可以及时告知我到达的时间;如果想家了,我还可以直接拨个电话,聊上几句。每当电话那头传来父母的叮咛、爱人的关怀和孩子的呀呀声时,我那颗长期在外的孤寂之心就得到了莫大的安抚,压力烦恼一扫而空,像充完电一样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从北京燕山石化3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地到辽宁抚顺洗化厂建设现场,从北京大兴公司基地到深圳赛格尔电子彩管施工点……虽然施工地点和住处不断变换,但电话的通联却是与我始终相随。电话号码从最初的6位变成了8位,我家从乡村搬到新县城区,记录着亲朋好友与同事电话号码的通讯录一本换了一本,这一切的感动我都记在心中。固定电话给予我的不仅仅是希望,还有一份不论我身在何处都要铭记于心的惦念。这部电话陪伴了我一家十多年,承载了太多的记忆,也变成了我家重要的组成部分。

      伴随国家对革命老区扶贫力度的加大,我的家乡新县也全面实施了“村村通”“组组通”工程,交通状况和通信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小儿子考取大学后,也拥有了移动电话,现在全家人沟通联络都非常方便。去年,我家报停了固定电话,全家人都用上了手机,就连70多岁的老父亲都买了一部带摄像头的智能手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与家人的联系逐渐转移到以手机、QQ、微信为主的社交媒体上。

      改革开放40年,农村早已免除了农业税,种地还有了补助,乡亲们过上了“吃穿不愁、以车代步、楼上楼下、手机电话”的好日子。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真是让人惊叹啊!(作者单位:河南省新县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曾龙)

    网站编辑:王高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