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改革开放记忆】“冒富大叔”的顺口溜
    发表时间:2018-11-22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彭发生

     

      “冒富大叔”不姓冒,是我老家的一位邻居。他学历虽不高,但肚子里有点墨水。平时他性格开朗,喝两蛊酒后,就开始兴致盎然,有感而发,即兴创作 “顺口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开始分户经营,打破了昔日“出工听钟响,干活问队长”的老规矩。种什么,养什么,数量多少,均由农民自己做主,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此,我家的这位老邻居,早出晚归,勤劳耕耘,在自己的责任田里种杂交水稻,把过去的间作改为连作;在旱地里种植经济作物,还试种甜瓜、西瓜;在门前的鸡鸭田里挖鱼塘,养殖草鱼、鲤鱼等品种,实现了多种经营,不仅改变了昔日“吃饭靠供销,用钱靠救济”的贫困面貌,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使得效益翻番。他的小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令左右邻居刮目相看,便送了他一个外号“冒富大叔”。因此,他乐呵呵地编了一首顺口溜:联产承包责任制,方法一改就变灵,种田种地自做主,勤劳耕种增收入。

      交粮交税,一直是压在农民心头的一件大事。2006年以前,农村征收“三提五统”,占据了农民收入的一部分。村干部在征收时,常常因阐述不清致使干群关系紧张。自2006年起,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还发放种粮补贴。这让“冒富大叔”兴奋不已,他又编了一段顺口溜来表达心声:种田不收钱,直补到户头,手持“一卡通”,领款又自由,党的政策好,惠农乐心头。

      负担虽轻了,可致富仍旧不容易,交通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家乡建设的一个“顽症”。我的家乡坐落于一个出门爬坡的典型山区,交通十分不便。人们做买卖全靠人力搬运,肩挑手提的方式严重制约了山区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虽然修了一条狭窄的进山公路,但弯多坡陡,到江西省宜春市里一趟要花3个多小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当地政府开始规划公路建设, 2000年又开始修村组公路。如今,农村“组组通”公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路通了,闭塞的山村联通了山外的世界,村里人的观念也跟着改变了,山里的经济一下子就活络起来。“冒富大叔”为“路路通”而赞叹:作田老表真有福,出门便是水泥路,家家摩托穿梭行,小车代步乐悠悠。

      土胚房、茅棚屋,曾一度是山民们的居所。改革开放以后,土地问题、税收问题以及交通问题一一解决,农村经济便一天天好起来,村民的生活也一天天富起来。造新房,成为邻里乡民脱贫致富后的头等大事。如今,家家户户的新房一座座耸立在山头,不少村民还搭起了几层的小洋房、小别墅。“冒富大叔”也唱出了自己的新生活:昔日屋矮又阴暗,今日住上小洋楼,感谢党的好政策,幸福日子乐悠悠。

      我的老家本是省级贫困村。近些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实施扶贫攻坚战略,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大大提升了基础设施建设。一系列惠民工程,尤其是对贫困户的建档立卡与重点扶持,让他们增收有门路,脱贫有出路。贫困户的子女上学问题与医疗保障问题也一一得到解决。去年底,我们村正式退出贫困村的行列,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冒富大叔”发自肺腑地夸赞道:党的扶贫政策好,真情关爱暖心里。生产生活有保障,亲民谱写鱼水情。

      去年,“冒富大叔”已过六旬,恰逢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农村改革的见证人,他不禁放声歌唱:老汉今年六十六,乡村振兴描新图,撸起袖子加油干,双手奋斗谋幸福。

      改革开放40载,“冒富大叔”的一首首朴实无华的顺口溜是他的真情实感,也见证了农村改革的变迁。(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曾龙)

    网站编辑:唐明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