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改革开放记忆】车轮滚滚向前进
    发表时间:2018-10-30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刘建平

     

      我的家乡在四川盆地北部的边缘地带,土地贫瘠。小时候,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他总会不由自主地哼起在乡间流传的一首顺口溜:“山高坡又陡,遍地大石头,伐薪烧炭换油盐,养鸡养鸭换零钱……”这首顺口溜或多或少地描绘出乡亲们那时的日子。

      如今,年迈的父亲早已骑不动那辆载着我走遍乡间的“老凤凰牌”自行车,而换作我开着宽敞的小轿车让他安稳地坐在车里;他也不再哼起当年那首顺口溜,而总是颇为感慨地说:“改革开放给了我们好日子。”

     

      1988年:“凤凰牌”自行车

      1988年底,结婚10年的父亲,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座驾,那是托熟人才买到的一辆二手自行车。那时的我快满两岁,只要家里人不注意,我就会蹒跚地走向那辆“大车”,用手拽着脚蹬用力摇,这让父亲一直担心我可能会受伤。此后的十年,我的记忆几乎都和那辆“二八杠”有关。父亲无论走到哪里几乎都是车不离身,送母亲赶集骑着它,送我上学骑着它,去工地上工也是骑着它。车不离身让父亲练出了“一手骑车”的绝技:他可以同时载着我和哥哥,手却离开车龙头。在我成长的一路上,有父亲、哥哥和我肆无忌惮的笑声,也留下母亲在车后嗔怪的吆喝声……

     

      1998年:“绵阳造”拖拉机

      1998年,精明的父亲颇有远见地抓住了“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东拼西凑地借钱之后,买回了一辆柴油拖拉机。这台拖拉机是四川绵阳生产的,俗称“绵柴”。他买回拖拉机的那天,在偏僻的小山村里引起了不小的动静,不少乡亲跑到我家来围观那辆“咚咚响、冒黑烟”的“大铁牛”,那时的我感到分外的骄傲与自豪。从此,我平日里能见到父亲的时间少了,而他总是开着那辆“大铁牛”在外跑运输。偶尔能碰上父亲在家,那也是货主来找他拉货;或者是拖拉机坏了,他满脸机油,蹲在那儿维修。虽然父亲忙碌,常见不着他,但我家的日子渐渐好起来了。家里不仅添置了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话等,父亲还出资修好了村口到我家门前的2公里路,母亲给我们的零用钱也从以前的几毛增加到三五元。那时,我的理想就是长大后也要开车!

     

      2008年:“川路牌”货运车

      2008年,我的家乡发生了一场大变化:县里要将几条穿境而过的公路全部摊铺成柏油路。那时,村里人看到了修路可能产生的大好商机,许多年轻人都开始从事运输行业,用烧汽油的“川路牌”汽车替代了“冒黑烟的大铁牛”,村里的货车一下子多了起来,有几十辆之多,天天都能见到“车辆穿梭、喇叭齐鸣”的热闹场面。这时,我的哥哥代替父亲接手运输事业,天天和一帮好哥们在工地、河滩上忙碌着,拉沙运石、赚钱养家。我们村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运输村”。不久后,村里的土墙房渐渐变成了“小青瓦、红火砖、钢筋窗”的川北砖瓦房。

     

      2018年:“小康牌”小轿车

      2018年端午节,在外工作的我回家过节,发现村里又变了模样:小洋楼错落有致,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女人们正采摘茶叶,男人们正钻研茶艺;傍晚老人们在茶文化广场悠闲地跳着广场舞。村支书告诉我:“在全国扶贫攻坚奔小康的大形势下,县、乡、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思路,把村里的田地以‘退耕还茶’的方式重新种上了茶叶。村民们不仅每年有退耕还林的补助拿,还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统一种植与销售。”今年,最好的茶叶品种“龙井43号”,已经卖到了近2000元一斤,我们村又从“运输村”变成了“无粮村”。虽然乡亲们不种粮了,但也不缺粮了,腰包还更鼓了。如今,一部分乡亲们的“川路牌”货车都换成了小轿车,谈生意、走亲戚,一轱辘儿就到了。

      父亲不蹬“二八杠”,哥哥不开“川路牌”,家里一人一辆小轿车。不久前,哥哥和我商量打算再买一辆车,他说:“现在各种轿车都不错,不知道买啥?”我告诉他:“啥牌都一样,都是‘小康牌’。”接着,一阵爽朗的笑声不绝于耳……(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曾龙)

    网站编辑:唐明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