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改革开放记忆】我的圆梦之路
    发表时间:2018-09-18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肖海英

     

      我今年虚岁40,前20年在河北的一个小村子长大,后20年辗转几个城市求学与生活。回首一路走来,我以顺应改革的积极心态、竭尽全力的拼搏之力和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实现了我的“人生梦”。

      小时候,我还算是幸福的,不像父亲那一代人要忍受饥饿。一日三餐,我可以放开吃,逢年过节还有加餐,生活不为温饱而踌躇,就像老人们常说的一样:生在蜜罐里,长在红旗下。相比之下,我也有难以言喻的烦恼:父亲希望我能成为一名城里人,完成他当初未曾实现的梦想。父亲说:“国家给提供什么样的舞台,决定了一个人的角色命运。”他自己受土地束缚,尽管在广州当了兵,却还是复员回到了老家。他一辈子辛苦,尝够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滋味,所以他希望下一代人能走出农村,替他看一看未曾见过的那一片天地。

      无论家里条件多么艰苦,父亲都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念书。他不担心我调皮捣蛋,就怕我厌学逃学,要是我挨了父亲的斥责,定是成绩没考好。父亲坚定的决心加强了我读书的信念。

      1993年秋天,我小学毕业即将去镇上读初中。我家到镇上中学有一条马路,负责清扫保养这条路的是一名叫肖玉岭的老师傅,他每周五傍晚时分都在村头马路边的一块空地上等我。每当远远地看见我时,他便吆喝:“小子下学了,来来来,给我讲讲这周都发生了啥大事?”那时的我总是兴奋地把政治课上和报纸广播中学到的政治理论知识和时政要闻都一股脑地讲给他听。肖师傅曾有一段不幸的经历:他生不逢时,从动荡年代一路走来,自己热爱学习却被命运搁置。好不容易等到他父亲退休,接了父亲的班,在这条马路上干起了铲土、除草、护树的工作。他常对我说:“你们如今多幸福啊,赶上了好时代,又遇上了改革开放,这条路为你连接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听到肖师傅的一席话,我内心升腾出一阵莫名的激动。

      2000年秋天,我高中毕业,从村头的这条马路出发,乘车一路向西,到了心中的大城市兰州,开启了父亲和肖师傅所说的精彩人生。但一入学,我就察觉到与其他同学的差距:普通话说得不好,英语底子薄,还不善沟通。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些短板只能靠自身努力去弥补了。在学校,我积极参加演讲比赛、辩论赛、英语角以及学生社团,与人相处时学着拉近彼此的距离,甚至有时厚脸皮去搭话,也不怕被人取笑。而遇到困难时,我总不断给自己打气,不断做心理建设,先试着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实在不行再向周围的同学、师长请教,既锻炼了自己,又活络了人际交往,心想:改变自身得从实处下手。

      在学校浓厚的学习气氛中,我追求进步、提升自我的意愿特别强,学习抓得紧、技能练得勤。临近毕业,我的荣誉证书攒了一大摞,奖学金拿了好几次,英语六级、计算机二级等几个证成了我就业时的法宝。考虑再三,我最终选择留在母校工作。当我拿到就业协议那一刻,不禁热泪盈眶,心想:这个不可能发生的事儿竟落在我身上。这一切看似偶然,可细细一想又是必然,其中少不了我个人的努力,但更多地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的进步。我真的是赶上了好时代,才能获得一个如此难得的机会。

      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年初之时我就打算考一个北京的研究生,到祖国的首都去见识一番。在一股冲动和心向往之的渴望之下,我把亲友和师长的劝阻抛诸脑后,一门心思想要进京。可命运戏谑了我一顿,让我无缘踏上赴北京求学的路。正当沮丧绝望之际,内蒙古大学给我抛出了橄榄枝。我顺利读上了研究生,过了几年校园生活,毕业时又考上了公务员,经过几年的积淀,我再一次信心满满地走向工作岗位,没有了曾经的彷徨和犹豫。就这样,我扎根祖国北疆,安家立业,直至今天。

      我几经波折,成了一名城里人,圆了父亲的梦;我有幸成为一名公务员,服务百姓,奉献社会,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我受惠于改革开放40年的恩泽,从小乡村走到大城市,必以新时代的担当和作为书写我的后半生。(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国资委)

      (责任编辑:曾龙)

    网站编辑:唐明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