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改革开放记忆】改革开放圆我人生“四梦”
    发表时间:2018-08-16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丁利

     

      教师梦

      1979年夏,时值雨季,17岁的我初中毕业,离开校园回到家中。

      面对八口之家青黄不接的生活,我把理想装进书包压在家里的老柜下,扛起挂在屋檐下那把生锈的锄头,伴着朝露走向田野。父亲的草帽没能遮住我矮小、单薄身影,还惹得母亲愁肠满腹、一脸忧容。

      一棵玉米苗被我不争气的锄头拦腰斩断,就像我有气无力的青春一样显得那么灰暗。接过父亲的牛犁,我趟得七扭八歪,寒风吹来一颗蒺藜,透过鞋底扎进我的脚心,沁出的血滴落在无精打采的豆秧上。

      婀娜的垂柳摇曳一池鹅黄,紫燕唧唧衔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村里要招一位民办教师。

      有人说肯定是村支书的儿子,也有人说可能是村长的外甥女,母亲长叹一口气:“盆大的雨点也落不到咱娃头上!”父亲抖落着身上的尘埃,望着雨后的彩虹:“听说改革了,要全乡统一报考。”

      那年八月,正值丰收的时节,红榜贴在乡政府的大门旁。我的名字赫然排在红榜上最前头,而霎时母亲的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涌。当晚,月亮挂在老宅门前的大杨树上,母亲借着月光在菜地里摘了一筐西红柿,全家人围坐在煤油灯旁一边饱口福,一边分享我金榜题名的喜悦。

      从此,我站上三尺讲台,拿起粉笔,实现了乡下娃当上人民教师的梦想。4年后,我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通榆师范学校,继续进修。

      没有改革开放的春风,我的教师梦永远不会成真。

     

      记者梦

      我的父亲是附近十里八村有名的“土秀才”,可他的文字却没能像他的名声一样走出这片小天地。而我不似父亲那么保守,年少青春、无所畏惧,壮着胆子把自己的一篇篇稿件寄出村庄,犹如放飞鸽子一般。屯里的新鲜事儿,如金谷点头、葵花曼舞、高梁小酌,经“电匣子”一播,景象十分热闹。而有的在报纸一登,好评如潮,反馈的文章接二连三地涌来。

      我从山村小学写到十里八庄,笔下的故事正是我生活的点滴记录与所见所闻。改革开放洒下尊重人才的“雨露”与“阳光”,一纸调令如梦中彩蝶一般引我走入通榆县广播电视记者的行列。至此,我实现了一个乡下娃的第二个梦想。

     

      作家梦

      新闻为“表”,探寻现实的真相,文学为“里”,追问生命的真谛。

      因为积劳成疾的母亲在我实现记者梦后匆匆离世,我渐渐领悟到:人到中年,家庭与亲情才是我无法割舍的部分,也是我重新创作的现实土壤。之后,我的另一部作品《远去的村庄》诞生。在书中,我以感恩的心回溯了父母的深情、田园的风光,也深深明白:不管作家梦多么色彩斑斓,都不如淳朴的亲情、爱情和乡情令人神往。

     

      鲁院梦

      鲁迅文学院,中国作家的黄埔军校,也是我梦寐以求的“圣地”。

      2010年秋,我把故乡塞进行囊,来到了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北里,进入鲁院第十四届作家高研班学习深造。

      在为期120天的学习深造中,我把在鲁院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写进日记,毕业时交上了20万字的《鲁院日记》。鲁院常务副院长、著名作家白描为我题写书名,我的导师著名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撰写序言。

      当我梦圆时刻,我拜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的养育;我致谢我的祖国,感恩改革开放成就我的一生。(作者单位:吉林省白城市《绿野》编辑部)

      (责任编辑:曾龙)

    网站编辑:王玥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