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改革开放记忆】我们家的40年
    发表时间:2018-08-09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李丹莹

     

      4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农村大地,受益的农民逐渐尝到甜头。在我们家,这一国策的泽惠也是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开始慢慢显现。

     

      白馍·粮囤·打麦场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改革,卓有成效地解决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困扰已久的温饱问题。

      我的爱人是一名70后,出生于鲁西南平原一个普通的村庄。他常调侃自己:“我家祖上都是农民。春种夏收秋获冬藏,家里人对各类农活都得心应手。”

      我爱人童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上白馍。据他回忆,在老家院子东北角,十多年来一直很隐蔽地堆放着一个粮囤。而我婆婆的人生追求就是:粮食满囤,儿子不当农民。因此,她常对儿子们说:“好好上学才能离开农村,吃上白馍,不挨饿受穷。”

      打麦场曾经是中国农村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以前,鲁西南地区的农民在麦子快成熟时,需要准备好自家的打麦场,然后把不同地块的麦子收割、搬运、集中到打麦场,便开始轮流翻晒、打压、扬场等。每年谷雨时节,我们不约而同地回老家帮忙,尽可能多待几天。在打麦场边角的树荫下休息时,我婆婆总爱叨叨一句话:“这些粮食得有十几个囤啊!当年一个生产队,也没咱家一季粮食多。”公公表示赞同:“生产队一季也就万把斤麦子,咱家这快两万斤了。”公公原来当过生产队长,所以面对粮食丰收总是非常激动。对于“大包干”前的窘况,婆婆用手比划着告诉我们:“当年生产队过年分粮食,咱家只分大概十来斤。”十斤与两万斤一比,翻倍的不只是数字,还有农民溢于言表的自豪与信心。

      至于婆婆口中的“囤”,它已经成为具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指代,常常出现在我爱人的日常生活和梦境中。有一次,我忍不住问公公婆婆:“咱家那个囤,能盛多少斤粮食?”婆婆语焉不详。公公说:“千把斤吧!”这让我有点难以置信,暗自揣度:传说中的粮囤充其量存一千斤麦子,一家四口(三弟那时还没出生)能吃一年吗?不过,如果按照一年口粮的标准,当年一囤粮食在他们眼里可能确实不亚于一座 “粮山”。

     

      黄牛·铁牛·大联合

      改革开放不仅给农民带来了成就感、自豪感,也带来了生产工具的大变革。

      自唐朝以来,直至20世纪80年代,曲辕犁始终都是中国北方农村的主要耕具。早年,农村家家户户都养一两头牛作为畜力。在那个年代,牛不仅仅用于耕作,更像一位不可替代的家庭成员。我公公是村里有名的庄稼把式,各种农活儿无不精通,即便是养牛也与众不同。公公家养的大黄牛,通人性,懂活路,甚至知道哪块地是自家的。有一年暑假,我爱人和他二弟牵着牛,架着耘锄,准备耘地。到了地头,兄弟俩看到一米多高的玉米苗,有些傻眼了,就嘀咕着找地界。好不容易确定了地,套好了牛,刚准备开始,老牛却拐了个弯,直奔另一块地。他俩不明所以,费了好一番功夫才把牛拉回来。谁想耘锄刚着地,老牛又带着两兄弟跑到了之前那块地。折腾一番,公公赶到了,告诉他俩:“耘错地了,牛去的那块地才是。”

      上个世纪90年代,农村机械化革命开始了。我们家也买了拖拉机、播种机等,“铁牛”渐渐取代了黄牛。公公更进一步,在村里第一个用上了18马力的“电打火”(一种电力启动的拖拉机)。

      21世纪初,“康拜因”(联合收割机)很快占领了农村市场。婆婆埋怨说:“‘大联合’好是好,就是贵。”公公则毫不犹豫地选择“大联合”,因为他的账算得更长远:节省人力物力,干活快捷高效不说,关键是孩子们不用整天惦记,可以安心工作。在村里,公公是“科学种田模范”。新机器、新品种,他都愿意尝试,而且乐此不疲。对于农业技术的革新,他总是拥有超乎寻常的热情。对于改革开放,他真心支持、坚决拥护,总是敢为人先地接触新思想、新成果。

     

      农民·学生·城里人

      回望这40年,生活在广茂农村的那群人最能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更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

      农村这片土地滋养着中国农民,也见证了他们的生存之苦。他们可以忍受生活的颠簸,却无法丢弃生活的尊严。

      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民子弟走出农村的途径只有两条:一是当兵,二是上学。而乡亲们最认可的还是“考取功名”。我公公是当时村里少有的高中生,也算村民眼中的文化人。他本可以参加高考,却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一次可以逆转人生的机会。无独有偶,他的从军之路也因为政审未过而“夭折”。之后的几次机会也依然与他擦肩而过,他只能把希望寄予自己的儿子。我公公乐善好施,个性倔强,不轻易服输,却一再告诫儿子们“大丈夫能屈能伸”。

      知识改变命运。我爱人兄弟仨,两个都是博士学历,在方圆十里八乡都是少见,也是公公婆婆最引以为傲的事儿。他们看到儿子们的出息十分欣慰,但公公仍然告诫他们:“不要以为你们的今天,仅仅是自家奋斗的,那都是政策好!”也许公公是在用自己的人生体悟,为儿子们诠释命运的另一层含义。

      改革开放40年,成就了我家的好日子。在公公婆婆看来,他们的儿子们成了“城里人”,孙子们也都可以享受良好的教育和生活,这是他们一生最大的成就。而在我看来,公公婆婆的贡献远非如此。诚然,他们普通平凡,但正是中华大地上千千万万的平凡汇聚成磅礴力量,才让改革开放中的“中华巨轮”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人社局社保中心)

      (责任编辑:曾龙)

    网站编辑:王玥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