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靳宏庆:灶火前的母亲
    发表时间:2018-01-15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河南省林州市水务局 靳宏庆

     

      每个家庭都传承着固有的习惯,通过日积月累的熏陶,成为孩子的生活指导。我家院子南墙根至今保留着灶火台,只要到节假日有空闲时间就会用灶台烧饭。这是一种艰苦朴素传统的继承,更是一种对过往岁月的记忆。

      母亲出身于新中国成立前,经历过旧社会的困苦和物资的极度匮乏。自小单亲的母亲跟着姥姥、大姨生活,五月收麦子十月收秋粮,成年累月的稼穑之苦,造就熟稔的农活技巧和异常吃苦耐劳的品质。汗滴下土的农活本来就苦,再加上家里缺乏男劳力,没有充分的耐劳素质完不成农活。在旧社会农产品亩产量上不去,全靠粗粮补齐。红薯熟了,大伙儿忙着地里刨红薯往家里扁担挑红薯。刨红薯还好说,苦点累点也还会做完活,就怕扁担挑红薯。遍地铺开的红薯,都需要一担一担挑回家去。从家到地里有一段距离,还都是颠簸的坡地,把红薯挑完不知需要多少个来回。扁担压着喘不匀气,肩膀红肿的难受,就这样一趟趟地挑担。

      那时候煤是稀缺资源,像姥姥家这样是没有条件燃上煤火的,那就只能用柴火烧水做饭。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顿饭都是灶火煮熟。自小耳濡目染,我跟着母亲也学会了烧柴火。小时候放学回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帮忙家大人烧灶火,大人则忙着灶火里面炒菜煮面。生火最好用那种木工刨木花,残留着木头香味,薄薄的一点就火就着了。姐出嫁时候家里请了木工,为打造几件家具作为陪送的嫁妆。母亲就会收集起来很多刨花,作为燃火的引柴。引柴把木柴点燃,然后木柴要在灶台里面放置好,柴火要留有空隙,才能让空气流通助燃。母亲总是说:“人要实心,火要虚心。”后来一想起这个道理,我就想起年轻时候母亲和小时候的我一起烧火做饭的情形。

      时至今日灶台依旧在院墙南边一隅静静的存放着,夏天雨水淋泡冬天雪水浸润,灶台会有破损坍塌现象。我就会去修葺一番,把砖石重新垒砌规整,找些土浇上点水和好泥,坐在砖石上牢固好。灶膛边要留有通气孔,下面要有炉底……打小母亲就教我做这些活,这些维修程序早就熟稔于心。夕照里面的梧桐叶落,炊烟弥漫中家大人吆喝自家小孩吃饭,天伦之乐就是积攒平日里面的点点滴滴片段,然后连贯成暖色画面温馨心间。

      灶台的故事只是母亲勤俭持身的缩影,早年间苦难生活历程,造就了母亲异常吃苦耐劳的品质。母亲虽然参加工作几十年了,但是依然保留着做农活的习惯。母亲对待地里活不惜力,锄地下种收割亲力亲为,我们除了收获季节帮忙外,平时料理都是母亲自己做。母亲不会棋牌,唯视稼穑之苦为乐。

      春秋两季是农田最美时节,春暖花开时候,油菜花绽放成耀眼的金黄色,微风抚慰下此起彼伏像是浪涛汹涌。母亲带我们收割后带回家里,铺好油单用木槌捶打,油菜杆籽分离。夏天时候母亲把袋装好的油菜籽,用三轮车带到榨油房,据说菜籽油到夏天气温高出油量大。机器轰鸣中菜籽油滴答入壶,母亲会把榨丢下的油饼带回去撒到地里做肥料,母亲说油饼肥料比化肥好使。收秋农活多人也比较累,豆类谷子都在这个时候收获。诗歌中的“青纱帐”就是描写玉米成熟时候郁郁葱葱景色的,那种场景巍巍壮观。

      母亲一生离不开地和农活,一辈子吃苦耐劳。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勤俭都是最好的传家宝。

    网站编辑:唐明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