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家风】杨晨韬:那时花开
    发表时间:2017-08-28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旧家小院的杏树该要开花了吧?整整十三年了--十三年前,我十岁,父母正值三十几岁,那年,父亲种上了这颗小树苗。每年,父母都带我在树下数花朵,花朵年年多,日子年年好,我渐渐长大,父母眼角却渐渐爬满皱纹--十三年的光景就这样溜过。

      十三年里,我从小学到大学,从小县城到北京,在求学的路途中埋头前行而离家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很久没有回家了,偶尔与父母的通话也是三言两语草草带过。我总觉得自己很忙,觉得同父母间的共同语言变得越来越少,拨通电话后往往不知该说些什么,每次通话内容都几乎是上一次的重复。一段时间下来,给父母打个电话仿佛变成一种心理上的包袱,我的热情愈发消减,次数也越来越少。但有时静下心来,与父母一起的过往便止不住地浮现眼前,很冲动想要马上给父母打个电话诉说我内心的思念,告诉他们我其实很想很想他们,却常常把电话拿起又放下,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我的父母是比较传统的,我相信大多数北方的家庭都如此。他们言语不多,但偶尔回首,你会发现他们那双始终注视着你、饱含期望的双眼;他们深沉如山,不善表露爱意,对子女要求愈严愈是他们爱的体现,他们的爱是需要年龄的增长和岁月的积淀才会读懂的。无论你走多远,总也走不出父母爱的视野;无论你走多久,耳边总回响父母爱的叮咛。想起之前看过一篇忆外婆的文章,讲到外公在外婆去世那天带回一棵玉兰树,几十年悄然而去,玉兰花由几朵,几十朵到几千朵。外公将外婆的生命以这种方式延续,细心呵护,两人一起生活这么多年,虽换一种方式,默契一定还在吧?

      文章结尾,学校收房催人走而全家人大多在国外,但还是决定:“好好求求学校,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想保住这个家,这里有我们的青春年华,这里有我们的玉兰花”。读到这儿,我内心翻滚,我不禁问自己:那时花开的杏树何尝不是父母爱的象征?那时花开的杏树又何尝不是家风的传承?多年未去,不知如今它是否长成参天的模样,虽然儿时住过的日子不长,但那毕竟是家,是爱,是回忆。(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责任编辑:王玥芳)

    网站编辑:唐明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