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家风】沈治鹏:善良是人性的本真
    发表时间:2017-08-15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改革开放前,母亲在居委会缝纫社上班。找母亲做衣服的几乎是社会底层的农民和下力人,久而久之就熟识了。每临春节,很多人都会来做新衣服。母亲总是没日没夜加班到凌晨两三点,次日六七点钟又起床接着做。为防止打瞌睡,自己把手臂拧得青一块紫一块的。拿到新衣的自然欢天喜地,而一家之主的母亲则忙得没时间做年夜饭。闻到家家户户美味飘香,兄妹五个心中难免落寞。

      家里收入捉襟见肘,母亲对来家里修修补补的泥瓦匠、灶匠、石匠却特别慷慨,家人不免有怨言。母亲则说:“挣钱不容易。”上街赶场或卖完农产品的农民,不管熟不熟,打个招呼就寄放背篼箩篼。房子本就狭小,有时塞得下脚都困难,母亲仍然微笑答应。有的买东西缺点钱,一旦开口,母亲就是东拼西凑也借给他们。面对家人的不解,母亲一脸豁达:“这些赶场的城里没得亲戚,落脚都没地方,向谁借啊?我不过是举手之劳。”

      母亲常把将心比心挂在嘴边。翻译成当下的流行语,就是换位思考。

      50多年前,一位姓王的女孩,在矸石山捡煤时被煤车压断一条腿,居委会照顾她,让她进了缝纫社。社里的缝纫工是由专门的裁剪师裁剪后分派活儿,大家都争抢活儿来盘家养口。勤奋好学的母亲进社前,在县城一位老裁缝指点下,已学会了裁剪,社里就特许她可以对外接活儿。见幼年丧母又惨遭不幸的王妹可怜,母亲常常放下活儿手把手教她,还不时塞给她一些活儿。

      母亲出生在川南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9岁到沈家当童养媳。历经磨难的母亲,最懂得危难时有人伸手帮一把意味着什么。也许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点举手的方便,就足以给迷茫者阳光、给困顿者温暖、给悲观者力量。母亲把善意和真诚融进日常生活里的点点滴滴,成风化人,在我们身上烙下了与人为善的种子。(作者单位:重庆市荣昌区政协提案委)

      (责任编辑:郭慧)

    网站编辑:马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