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jpg
当前位置: 党建网首页 > 新版党建网2016 > 征文
【家风】许锡寅:孝的传承
发表时间:2017-05-24    来源:党建网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我是个快80岁的人,在漫长的家庭生活中,经历的事情许许多多,能回忆的起的事也许许多多,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孝”。

  我出生在旧社会,家里有奶奶、父亲、母亲、姐姐、妹妹和我6人。生活过得很艰难,但家人之间很和睦。有一段时间,父亲不得不赶到30多公里的常熟城里打工,虽然有用橹摇的客班船到常熟,但他从来不乘,来回都靠两条腿。虽然日子过得紧,可每次回来,父亲都会给我们姐妹3人和奶奶买点小吃。

  有一天傍晚,父亲回到家,从包里取出一个像小萝卜一样的东西,对妈妈说:“这是人参,长在东北长白山上,你放在碗里加少量水在饭锅上蒸,给娘吃。”母亲大概也是第一次见到,接到手还仔细地打量一阵子后才连连点头。平时,母亲服侍奶奶特别周到。奶奶有心绞痛的老毛病,父母亲多次请郎中给她看。有时奶奶心绞痛发作,母亲就叫奶奶平睡在床上,在她胸前轻轻地拍拍摸摸,缓解奶奶的疼痛。有时,妈生活实在忙不过来,我和姐姐也学着抚摸奶奶。奶奶活到了81岁。

  父母的孝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也慢慢开始懂得父母的辛苦,放学后就到地里帮着干活。1957年,我初级师范毕业后,分配在小学当老师。自从我每月有了工资以后,用的、吃的东西经常买回家,提高父母亲的生活水平。自1959年始的几年,因自然灾害等原因,国家困难时期,特别是粮食远远不能满足温饱,实行计划供应,我当时每月27斤口粮,对我这个壮小伙儿来讲是不够的。但想到家里粮食更紧缺,就到学校食堂用饭票换米拿回家。母亲常对我说:“你不要拿回来了,你要吃饱。”我总是回答“知道,我吃得很饱”,让她安心。

  随着年龄增高,父亲的气管炎越来越严重,我看了有关报刊上的广告多次寄钱出去买药。1978年的一天,我父亲上街,走在路上,被后面的自行车撞到,大股骨粉碎性骨折,无法动手术,只能平躺床上。在这种情况下,吃喝拉撒需要全方位服务,白天我母亲和我爱人共同照看,晚上我和爱人一起照看。为了方便照顾,我把床搬到父亲的房间里,晚上和衣而睡。

  我是1998年退休的,论经济条件,比奶奶、父母亲好得多,而且享受公费医疗。在近20年中,3个子女对我们老俩关怀备至。大儿子一家和我们在一起生活,常到我们房间里陪我们聊天,家里要办的事也会听听我们的意见,还教会我们玩电脑、上网。二儿子在苏州工作、成家,常接我和老伴过去住。随着年龄的提高,近几年去的少了,他问暖问寒的电话就多了,节假日,常带爱人和儿子看望我们。已经出嫁的女儿离我不远,我们常来常往,我们的事她总是尽心尽力地办。

  子女的孝心让我们感动,希望这份孝心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作者系江苏省常熟市东张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责任编辑:郭慧)

网站编辑:马俊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