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蔡永生:把握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的核心要义
    发表时间:2017-07-20 来源:贵州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意见》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这为我们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光荣任务。我们要深刻把握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的核心要义,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应有贡献。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们要深刻理解这一重要论述的内涵和意义。第一,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顺利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着“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奋勇前进的哲学社会科学大进军。这“四个伟大”的历史使命客观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不断夺取新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与实践品格必然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第三,马克思主义仍然有强大生命力。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特征没有变。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第四,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在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科学原理仍然放射出真理的光辉,这就是占据着真理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不是代表少数人、更不是代表少数剥削阶级的利益,而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就表明马克思主义处于道义的制高点。

      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第一,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我们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第二,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根本是要解决理想信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充满着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充满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我们一定要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第四,要改变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第五,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是坚持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之一。坚持人民立场,是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唯物史观的本质。体现在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上,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人民立场,表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上,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如果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就失去了研究价值。

      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呢?第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一是以服务人民为价值追求的目标。选择研究选题,要看是否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确定研究内容,要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盼;研究结果的成效,要看是否解决了人民群众的问题。二是以人民为价值评判的主体,就是说,研究效果到底好不好,应该由人民说了算。第二,要多研究关于人民的重大课题。比如,如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如何坚持运用好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传家宝;如何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何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对于我们贵州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既要服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研究全国性的课题,又要注重紧密联系贵州实际、研究贵州自身发展的课题。第三,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否树立了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最终要体现在科研成果上。

     

      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社会大变革推动着实践创新,实践创新召唤着理论创新。而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

      如何运用创新这一重要法宝呢?第一,高度重视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基本前提。创新活动和常规活动是对立统一的。人们习惯于常规活动。但只有在常规活动基础上进行创新,才会有更新的成就、更大的成绩。对哲学社会科学而言,才会有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成果。所以,务必高度重视创新。第二,坚持唯物辩证的观点方法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科学思维基本条件。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第三,要打破创新的神秘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第四,坚持问题导向。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创新对于我们贵州来说更加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要求贵州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嘱托,运用好创新这一法宝,构建“精神高地”,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奋进中的重要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谱写贵州奋斗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联基地)

      (责任编辑:翁淮南)

    网站编辑:马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