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习近平为农民朋友们“保驾护航”
    发表时间:2017-06-22 来源:学习大军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落后的种植模式、耕地与水资源不足、农村劳动力过剩、生产技术落后等都严重影响、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古语有云:“致治在于任贤,兴国在于务农。”毛主席也曾说过:“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发展,让农民朋友们的荷包实实在在地鼓起来,也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牢牢记挂在心中的大事。五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经济取得了巨大成果。

      “两手”抓农业,两手都要硬。2016年12月19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协同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更好引导农业生产、优化供给结构。”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历经由政府占完全主导地位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政府占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演变过程。而在经济新常态下,转变政府职能,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关系成为发展农业经济的重大体制因素。深化农业发展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必须发挥政府监督和指导作用,确保发展是为了人民,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一批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的农产品,并进一步减少中间环节和成本,才能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一味按照计划发展则会导致瞎指挥、盲目生产,这方面的教训太深刻了。一味放任不管,则会导致生产要素严重流失,生产环节严重吃亏,不利于保护农民利益和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以政府与市场这两手必须用到位,用足力量。

      价格改革为先,保护农民权益。据报道,“今年,国家首次下调了口粮品种水稻的最低收购价,激活市场要素,促进水稻生产围绕市场谋篇布局。此次国家全面调低水稻最低收购价,是13年来首次全面下调。这是继去年国家放开玉米临储价格之后,又一次重大农产品价格改革。”为了保护农民种粮利益,国家曾经一度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然而也抬升了市场粮价。大量粮食积压在库里,国内粮价与国际粮价倒挂,这引起中央高度关注。从2013年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五年来,中央从顶层设计着手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健全市场机制为目标,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农产品价格机制改革;中央深改组通过了《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14年,中央率先在棉花和大豆品种上探索价格机制改革,实施目标价格制度,2016年,又在东北地区实施玉米生产者补贴,开启了粮食品种的价补分离。今年则首次全面下调口粮品种水稻的最低收购价。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水平与产品价格息息相关,当农产品中间成本过高导致销售价格居高不下时,有可能减低消费者的购买积极性,导致产品积压,最终损害农民朋友的切身利益。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深化价格机制改革,推动制定科学合理的价格机制,同时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农业资源有效利用,才能在保障农民朋友收益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长效发展。

      源头保增长,种业为核心。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五年来,中央探索民族种业改革,2013年,中央部署种业改革试点工作;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深入推进种业改革。在一系列改革的推动下,我国育种方向由更多追求科研成果,向更注重成果有效转化,实用性不断提升。2016年,科研单位分散运行的南繁育种基地又被提升为国家战略,由国家搭建统一的科研平台,保障全国700多家科研单位的育种需求。到2020年,基础设施、服务平台等配套建设将基本完成。种子是农业种植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发展优质种业是推动我国建成农业强国,保障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农作物品种普遍经历了7-8次更新换代,小小的种子逐渐发展成为农业经济中一项重要产业,从超级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设施蔬菜到目前的碱性水稻新品种的研发、投产,不仅极大地促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也让农业经济的发展搭上了科技的快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动能,从源头上加快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只有农业稳步发展,每一位农民朋友的荷包鼓起来了,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编:刘文韬)

    网站编辑:党建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