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毛泽东读书方法启示我们——听陈晋谈新作《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
    发表时间:2017-12-08 来源:《党建》杂志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毛泽东读书方法启示我们

    ——听陈晋谈新作《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

    本刊记者 张纪

     

      编者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毛泽东是我们党内善于读书学习的典范,本期我们特邀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结合多年来研究毛泽东的成果,为我们解读毛泽东是如何读书学习的。

     

      记者:自1987年进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后,您就一直在整理和研究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和思想,也萌生了编辑毛泽东读书笔记的想法。30年后,由您主编的四卷本《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发布并广受读者好评。请您谈谈这套书的创新之处和价值所在。

      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这套书的编写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是在《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的基础上,增删、调整、补充、改写而成。为了让这套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好看,我们用了很长时间搜集整理毛泽东同志的手迹,从1913年他的听课笔记开始,一直到1976年7月他的最后一份手迹。

      全书按专题分为:《战略卷》《哲学卷》《文学卷》《历史·附录卷》。每个条目包括“原文”、“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精讲”部分,多角度解析了毛泽东同志涉猎哲学、政治、经济、历史、军事等方面的情况,从中我们既可以了解他的读书生活、读书理念,认识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源泉和发展轨迹,也可了解不同历史阶段毛泽东同志如何将书本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在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和工作的决策上。

      《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两个附录的编写。附录一《与毛泽东一生阅读有关的三十一个书目》汇集了能够找到的毛泽东同志一生阅读或推荐他人阅读的上千种书目,每个书目前均写有按语交代该书目产生的缘由,这不仅扩展了他的读书信息,也大体反映了其一生的涉猎范围。附录二《从三十一个书目看毛泽东不同时期的阅读重点》,则是从纵向的角度把附录一所列的三十一个书目串起来,便于读者了解这上千种书在不同历史时期与毛泽东同志各方面实践活动的关联。

      我们编写出版《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主要是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学习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是一种责任”的重要指示。同时通过全民阅读把我们民族提升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一个民族,增强我们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记者:在中外历史上,像毛泽东同志那样酷爱读书,并且“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非常罕见。您长期从事毛泽东研究,对毛泽东同志读书学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陈晋:毛泽东同志一生的业绩贡献、智慧才华以及人格魅力,与他勤于学习、乐于读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在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政治风云中度过了一生,同时也在广博无垠的书海里遨游了一生。对他来说,读书学习是一种精神存在的方式,是一种生活常态;是一种思想升华的途径,是一种历史责任。

      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内读书学习的典范,有一点给我印象特别深:即读书学习必须要有“三根柱子”来支撑。一根叫“无信不立”,所谓“信”,就是信念、信仰、信心;一根叫“无学难为”,所谓“学”,就是学问、认识、本领;一根叫“无实必败”,所谓“实”,就是实际、实践、实事。所谓学用之道,精华就在于此。

      毛泽东同志1939年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所谓“进货”,就是读书学习。当然,也包括向实践、向人民学习。从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向党内领导干部荐书“进货”,是毛泽东同志习惯的领导方法。在我们整理的《与毛泽东一生阅读有关的三十一个书目》中,从1941年起,有11个书目是在不同时期,为了解决本领恐慌,适应新的形势,纠正不良倾向,统一党内认识,毛泽东同志推荐给党内同志阅读的。

     

      记者: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代伟人、历史巨人,在勤于读书、善于学习方面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请您谈谈毛泽东同志读书学习有什么特点?

      陈晋:毛泽东同志一生热爱读书,到晚年还用自己的稿费把一些经典书籍印成大字本来读。1972年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他指着堆积在书房里的书说:“我有读不完的书。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我们编写《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就是希望把他读书学习的典范风格反映出来。

      毛泽东同志的读书学习之道,体现在“读—得—用—巧”之间。他年轻时曾写诗说,要永葆“胸中日月常新美”,阅读就能做到这点。阅读的佳境是由内向外地延伸,即通过阅读积累和营造“胸中日月”,延伸为通过实践积累和创造“人间天地”,这是一个“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过程。我们编辑整理的《与毛泽东一生阅读有关的三十一个书目》,虽只是毛泽东同志一生攀缘书山之路在一些景点的驻足痕迹,但却可以从中看出他的“胸中日月”和“人间天地”相互影响的精神轨迹。

      毛泽东同志的阅读,同他轰轰烈烈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是不可分割的。如他阅读军事和哲学类书籍,并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进行思考,在1941年以前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这些著作有对土地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有对抗日战争规律的揭示,有对思想方法的澄清和标举,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系统分析和阐述,对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有重大贡献。

      特别是《实践论》、《矛盾论》,发表至今整整80年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代表性著作,“两论”包含着丰富深刻的哲学观点和思想方法。其中,在认识和实践关系上的知行统一理论,在处理复杂矛盾事物上的对立统一法则,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借助知行统一和对立统一的哲学智慧,我们更容易理解,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何以艰难曲折而又灿烂辉煌。

     

      记者:毛泽东同志一生读书涉猎广泛,您认为毛泽东同志读书学习的重点有哪些?对今天党员领导干部读书学习有什么启发?

      陈晋:毛泽东同志一生中读了多少书,读过哪些书,无法做完备统计和周详介绍。不过,从他的藏书、批注、著述和谈话中可知其大概。毛泽东同志去世后,在中南海住处留存的藏书,种类繁多,规模宏大,达一万余种,近十万册。他读而未藏,以及读过藏过但后来丢失的书籍,不知几何。

      毛泽东同志的阅读范围虽广博专深,但也不是漫无目的。马列、哲学和历史,在他的阅读范围中排在了前三位。

      马列著作排在阅读首位,对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来说,缘由不言自明,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它是我们党员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但对毛泽东同志而言,当时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因素:他始终感到,抗日战争中的一个时期,全党理论水平跟不上实际需要。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新哲学年会上曾讲:“中国革命有了许多年,但理论活动仍很落后,这是大缺憾。”在读苏联西洛可夫等人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批语中,他直率地写下:“中国的斗争如此伟大丰富,却不出理论家。”他希望通过阅读学习马列著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进而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有新的创造。1938年,他提出党内要“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1949年,他推荐十二本马列著作,提出党内“有三千人读通这十二本书,那就很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他始终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1963年,他推荐三十本马列著作,提出中级以上干部有几万人学就行了,“如果有二百个干部真正理解了马列主义就好了”;1970年,又指定二百五十多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读九本马列著作,还说了一句名言:“学好马列主义不容易,联系实际用好马列主义更困难。”

     

    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的书房

     

    毛泽东在庐山查阅图书(1961年)

     

      毛泽东同志为什么喜欢读哲学?根据他的有关论述,原因有四:第一,他把哲学归结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这是塑造人们灵魂和思想的根本前提;第二,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不懂哲学很难弄通马克思主义;第三,哲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总结实践经验、解决一切问题的“思想工具”;第四,作为理论家,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喜欢读哲学,这既是个人兴趣,也是进行理论工作的必要前提。他说过:“马克思能够写出《资本论》,列宁能够写出《帝国主义论》,因为他们同时是哲学家,有哲学家的头脑,有辩证法这个武器。”毛泽东同志既读马列经典中的哲学书,也读艾思奇、李达、普列汉诺夫、爱森堡、西洛可夫、米丁、尤金、河上肇等这些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论述哲学问题的中外学者的书;既读柏拉图、康德、黑格尔、杜威、罗素等这些西方哲学家的书,也读中国古代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王充、朱熹、张载、王阳明等诸子的哲学论著,以及中国近代以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研究哲学的论著。

      关于读历史,毛泽东同志对“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这类书籍兴趣之浓,用功之深,众所周知。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因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不了解、不总结历史,就等于割舍了应该拥有的经验和智慧,就不可能真正读懂今天的中国,也就难以正确地走向未来。毛泽东同志的一些名言直接道出了他酷爱读史的缘由:“读历史是智慧的事”,“读历史的人,不等于是守旧的人”,“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马克思主义者是善于学习历史的”。历史是人类过去经历的百科全书,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哲学、科技、文学、艺术各方面的内容。因此,读历史是个大概念。毛泽东同志读史,对各方面的内容均不偏废,很注意史书所载的理政之道、军事战例、经济政策、治乱规律等。他还阅读了不少“五四”以来的学者们写的中国通史、思想史、哲学史、文学史论著。传统治学强调文史不分家。毛泽东同志也是文史不分家,对古代文学作品,诸如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疏策政论、笔记志异,均有大量的阅读,对《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等文学名著更是非常熟悉。这些文史以及各方面书籍的阅读使毛泽东同志拥有罕见的人文素养,对他成为我们党的伟大领袖发挥了重要作用。●

    网站编辑:付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