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科学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
    发表时间:2017-12-08 来源:《党建》杂志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科学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

    董振华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两段话中,第一段讲的是“变”,第二段讲的是“不变”,我们要在“变”与“不变”的统一中科学判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

     

      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处在哪个历史发展阶段,是由该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基本矛盾各个方面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性是划分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根本依据。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后来他进一步指出,这个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九大,我们一直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我国的最大国情和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即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战略目标已提前实现。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变革。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尽管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无论人均GDP水平、科技教育水平、生态建设水平,还是国民素质等,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在推进改革发展中,我们都要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不动摇。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决定着党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指明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为此,我们党通过制定“一五计划”,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较为坚实的工业基础,为之后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从1958年到1978年,我国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基本的一条是没有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实际,搬用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甚至搞“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份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表述与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表述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之上,党中央提出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现在,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已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说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了新的变化。因此,党的十九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论断,是党中央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在对新时代我国存在的众多复杂矛盾相互关系的甄别、比较和分析中得出的科学结论。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新境界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三个意味着”对于我们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表明我们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历史和人民在反复甄别和比较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从此站了起来。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党团结带领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中国从此走上富起来、强起来的道路。

      二是表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党自成立伊始,就高举共产主义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巨大的理论和政治勇气,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普遍陷入低潮,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质疑。在这个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我们党没有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没有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中国人民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坦途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充分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历史必然性,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三是表明中国道路具有世界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我们党反复强调,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就不能取得成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党和国家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在这个主题的引领下,我国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工业化道路,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道路的独特性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对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迪。●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站编辑:付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