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中国战争历史的壮丽画卷——《中国战争史》简评
    发表时间:2018-01-02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黄朴民

     

     

     

      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它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军事始终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适应,就是军事史研究理应成为历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强化军事史研究,对于推动整个历史研究,深化人们对历史现象的全面认识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在整个军事史研究中,有关战争史的研究,无疑占有最中心的地位。这是由战争在社会生活与历史演变中的决定性意义所决定。中国历史上,国家的分裂与统一、新旧王朝的交替换代、政治势力之间斗争倾轧,下层民众的反抗起义,中华民族内部的融汇整合等等,大多数都是通过战争这个途径来实现。战争是社会生活的焦点,是历史演进的外在表现形式。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抽掉波澜壮阔、异彩纷呈的战争内容,就谈不上完整意义的中国历史。

      但是,与经济史、思想史、政治史、制度史的研究相比,战争史研究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近些年来,在军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情况已有所改观,《中国古代战争》《中国军事通史》《中国战争发展史》等成果先后面世,有力推进了中国战争史的研究,但仍存在继续深化和提升的空间。尤其需要一部贯通古今,系统全面、见解独到、学术创新的全史,使整个中国战争史研究跃上一个新台阶。

      由武国卿将军撰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八卷本《中国战争史》面世,在很大程度上,呼应了时代要求,满足了人们的期待。本书在叙事的系统性、分析的综合性、学术的前沿性、观点的独创性等方面,均有建树,展示了中国战争史研究的最新水平。概括地说,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显著特色与重要贡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体大思精,系统完备。全书与五千年中国历史融会贯通,浑然一体,充分展示了中国战争历史的整体全貌,系统梳理了中国战争历史的演进脉络,深刻揭示了中国战争的发展规律。全书上起远古社会,下迄中华民国,在历朝历代的大背景下,将五千多年来的战争史实予以全景式展示,诸凡重要战争的起因、进程、特色、结局以及相关战略指导、指挥艺术、经验教训、时代意义、历史影响皆有涉及。纵的时间经度与横的空间纬度有机结合,深入浅出,使广大读者可以全方位了解整个中国战争历史的全貌,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嬗变过程与特征的认识。较之以往的战争史著作,本书具有更为广阔的宏观视野,更臻完备的体系结构,更为翔实的内涵要素,更显优势的时间跨度,在整体性、系统性等方面,不无特色,不无超越。

      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中国历代战争的历史波澜壮阔,异彩纷呈,在梳理和总结的过程中,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俱到,即所谓“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否则,再多的篇幅,也不免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本书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客观事实罗列,而是以明确的宗旨、鲜明的主线来归纳和揭示中国战争历史演进的内在规律,实现“以史为鉴”,为现代国防建设和打赢未来战争提供有益的历史启迪。在具体叙述中,作者注意突出战争史研究的重点,把握关键,从而确保全书撰著宗旨得以落实。

      例如,作者从国家统一与分裂的视野,考察中国历代战争演进的动因,把中华大地分裂之后必将统一,视为中国古代社会内在发展的规律,强调指出分裂战乱者只能得逞于一时,必定遭到历史的鞭笞,维护和推进统一者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功臣。这既是符合历史实际的经验总结,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如,全书深入探求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反复强调“战争既是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竞赛,也包括主观能动性的激烈较量”;“所谓有利与不利,被动与主动、劣势与优势的变化都是上述诸多方面较量的结果”。对双方的军事思想、作战运筹决策观念发掘与升华,就中国传统的战略谋略思想浓墨重彩地分析;通过交战双方所处的天时、地利、人和、实力、武器装备情况剖析和评价,给人以亲临战场的感同身受;对人心向背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关注与高度强调。所有这些,抓住了战争史研究中最有价值的亮点,使其成为引导人们汲取克敌制胜的宝贵经验和接受失败教训的生动课堂。

      学养深厚,方法科学。战争史研究的“后天失调”,重要原因之一是研究者的专业素质存在种种局限,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战争史研究的特殊要求。战争史从本质上讲,是历史与军事两大学科彼此渗透、有机结合形成的交叉学科。这一属性,决定了战争史是军事史与中国通史的综合与贯通,对研究者提出特殊要求,即最好能具备历史与军事两方面的专业素养。由于种种原因,这样的复合型队伍相当单薄。通习历史者,往往缺乏军旅活动的实践经验,这当然会造成研究结论多属门外读兵,不着边际,可谓是“隔靴搔痒”,甚至“郢书燕说”“张冠李戴”。本书作者具有多年军旅工作经验,是我军的高级将领,曾领导、组织和参与众多军事史研究工程。

      全书强调一切战争都是政治的继续,是在当时社会总体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环境下发生的特殊社会现象。在述写每次重要战争时,都将发生此次战争前交战双方的基本政治和战略形势做了概括。这使读者看到每一重要时期的战争在各个社会历史大背景下发生发展的清晰脉络,又在血与火的历史舞台上,看到导致双方盛衰兴亡乃至改朝换代的历史结局。在围绕战争展开研究的同时,能将军事史的其他研究对象有机结合到战争史研究之中,引入兵制史、军事技术、作战方式、阵法战术、兵要地理等内容,让它们为开展中国战争史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增强战争史研究的厚度,使其与军事史的其他要素实现对接,互为补充,互为促进。

      不囿成说,新义迭呈。学术生命力在于孜孜不倦地探索真理,积极创新。本书在尊重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囿成说,勇于探索,坚持独立思考,辩证思维,提出言之有据的见解,多有新颖观点,不无学术开拓。

      例如,它高度重视和评价将帅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既是构成战争史最重要的方面,也是发掘和传承我国优秀军事思想的富矿。作者强调“战争史总是和一些杰出将帅的活动及先进军事思想紧密相连”。全书将每个朝代的杰出将帅放在朝代总论中专门立传,把他们治军统兵、南征北战、叱咤风云的一生作了夹叙夹议的评说,这是以往相关战争史著作中所忽略的,是颇具新意的视角,也与《孙子兵法》关于将帅地位与作用的观点相契合,“夫将者,国之辅也”。对于人们丰富战争史的认识,不无裨益。

      在具体问题上,作者也有所创见。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国王夫差,历来在一些人心目中贬多于褒,甚至有的史学家、小说家把他描绘成残暴不堪、淫乱无度的昏君。该书认为这样的历史定位,“不仅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这位君王在政治上对吴国的强盛做过的许多建树,在军事战略上更抹杀了他的统帅才能”。作者通过“艾陵之战”中吴国大胜强齐,全歼十万齐军的史实,指出夫差不仅具有清醒的战略头脑,善于掌握战争全局,抓住决战时机,且具有知人善任、指挥若定的将帅素养,因而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大规模歼灭战的奇迹。这样的评价,是比较公允的。

      这部《中国战争史》的面世,是战争史研究进程的一个重大收获,对于深化和推动整个军事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将泽惠于学林,受到学术同行的重视和广大读者欢迎。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