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说唱光明路 传承钢板书——记山西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
    发表时间:2019-04-1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常年跋山涉水到基层演出

      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演出现场

      

      本报驻山西记者  杨  渊  郭志清

      1945年,山西陵川县城解放,十几名在当地流浪说书的盲艺人聚在一起。“解放了,咱们能为新生活做点什么?”“都是没眼睛的人,自己都难生活,还能做什么?”“虽然没眼,但咱们有嘴,有吹拉弹唱的本领啊。”盲艺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

      身体残疾和生活艰辛挡不住满腔热血,几经筹备、征集,最终在发起人侯松锁的带领下,24名盲艺人成立了陵川县盲人宣传队(1969年改名为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他们带着仅有的一鼓一弦一板,编创了《解放陵川》《攻打潞城》《破除迷信》《妻送郎参军》等说唱节目,走街串巷开始传唱,扩大解放战争的影响,激发广大群众支援前线的热情。

      宣传党的好政策一步都不能慢

      新中国成立以后,陵川县委、县政府帮助曲艺队选地基建队舍,经过5次搬迁、8次修建,这群流离失所的“没眼人”终于有了相对固定的歇脚地。为了回报党恩,老队长侯松锁要求队员每天清晨用收音机收听新闻,以便将最新的政策编排出来,及时演出。副队长靳文莲回忆:“听完了我们就挨个背给队长听,连一个时间、地名说错了都能被他敏锐地抓出来。”这些节目合辙押韵、通俗易懂,很受群众欢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之际,队员们正在村里演出。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他们彻夜未眠加紧编排,第二天便在原马武寨乡演出《三中全会精神放光芒》。村里干部感慨:“三中全会刚开罢,报纸还没有收到,你们就编成节目唱起来了,还这么朗朗上口,真不愧是党的政策的传话员。”

      1994年10月,曲艺队接到紧急通知,要回县里宣传名扬全国的“锡崖沟精神”。然而接连3天的大雨将他们困在山里,雨不停、车不通,好心留他们住宿的村民劝他们雨停再走。当时,侯松锁说:“宣传工作是我们的头号任务,一步都不能慢。”他们用麻绳把鞋和脚绑在一起,以防路滑掉鞋,互相搀扶着,踏着泥泞山路,终于在第二天赶到目的地,将“锡崖沟精神”及时宣传到千家万户。

      副队长宋学敏回忆,有一年夏天,一场冰雹把陵川古郊莲花村的庄稼苗全部打倒,地也冲毁了,好多村民坐在地头痛哭流涕。曲艺队现编说唱段子,挨家挨户到群众家里做工作,给大家鼓劲。后来,每每再到当地演出,村民们总会亲切地称他们是“百姓的贴心人”。

      靠着一台收音机和盲文点字板,曲艺队陆续编排了《庆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十唱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大变样》《十九大精神指航向》等紧跟时代、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节目,编排了展现英模事迹的《抗日英雄任义汉》《焦裕禄式的好书记》和展现新农村风貌的《欢乐的山庄》《美丽家园》《祝寿》《科学种地收成好》等共计4.2万余个节目,成为宣传政策、教育鼓舞群众的有生力量。

      扛起陵川钢板书传承重任

      作为山西省地方说唱艺术,陵川钢板书从清道光年间就在民间流传,曾广泛活跃在陵川县、泽州县、长治县等地。如今,陵川钢板书的传承仅存于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最辉煌时,曲艺队每年演出2000多场,但单一形式的演出很难满足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2005年到2007年,低谷时每年仅能演几百场。队员们很难像健全人一样转行另谋生路,没了演出,活路就断了,更不用说传承。

      候松锁一生自立自强,不愿张口问人要钱。他先带领曲艺队不断尝试,将陵川钢板书传统的坐场说书改造为带有表演形式的走场说书,并对道具、服装进行改良。在保留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小品、乐器合奏、独奏、歌曲等多种形式。与此同时,他把观众的需求放在首位,不断提升艺术质量、编创新曲目、精练基本功。由于节目生动活泼,曲艺队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残疾人艺术调演并获奖,还参加了第13届残奥会开幕式。2013年,他们编排的陵川钢板书《退钱》通过层层选拔,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实现了晋城曲艺门类参加群星奖“零”的突破。

      为了把钢板书传承下去,队员们潜心记录,用盲文汇编刊印成曲目剧本、录制音像资料,还学习电脑打字。队里有个盲姑娘焦路来,6岁便送进曲艺队学习,经过刻苦练习,如今25岁的她已能熟练掌握十几套钢板鼓书说唱曲目,成了队里的演出骨干。“当年演出为的是一口饭,现在它是我的余生。”焦路来说。

      这几年,青年艺人成了曲艺队的中坚力量,十几个艺人会陵川钢板书,吹拉弹唱也样样精通。对于传承,宋学敏不无遗憾地说:“我们都看不到,如果能多进来一点光亮,一定再努力提高一些。”

      希望能看看观众的笑容

      曲艺队的舞台散落在太行山的一个个村子中。一年四季,他们背起行囊,拿着乐器,由队里的“明眼人”打头阵,排成一列搭着前人的肩膀走入大山深处去演出。凭着一根盲杖、两条腿,一代代队员们走遍了陵川1751平方公里的土地,总行程超过30万公里。

      “从东五昌、西洼叉、上碣嘴和兽嘴牙这些太行峰巅,到锡崖沟、赤脚漏、黑风洞这些深渊,我们都爬过。侯松锁、苏学才因为迷路被困在山中好几天,马明娥过河时险些被河水冲走,侯安凤刚到队里时滑到山下几乎被雪掩埋,还和豹子打过照面。”队员陈勇强回忆起惊险的演出路心有余悸。被石头绊倒了、鞋被踩掉了,甚至连想解个手都是队员们难以独立跨越的障碍。好在随着条件变好,队里的年轻人外出表演时多雇车前往,安全了不少。

      几十年来,曲艺队演出10万余场,观众达2000万人次,对于大山深处的村民来讲,曲艺队的演出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每逢演出,村里人都会早早为他们摆好桌椅板凳,给他们沏茶递水。采访中,许多队员表示,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听到演出时周围的笑声,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自己也被人需要着。队员张素珍有一个“奢侈”的愿望——希望下辈子能睁眼看看观众看演出时的笑容,那一定是这世间最美好、最温暖的样子。

      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现任队长侯安凤告诉记者,如今的曲艺队有56名队员,分成3个演出小组,每年下乡演出1600余场,在传承和发展古老曲种陵川钢板书的同时,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活跃着山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因“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坚定信念、传播文明”的曲艺队精神,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被国务院授予“残疾人之家”的荣誉,并多次受到表彰。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