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高晓虹:铭记这些“闪亮的名字”
    发表时间:2019-04-11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高晓虹 

     

      提升眼力,从更独特和多元的视角挖掘英雄故事;提升脚力,实地采访,亲临现场;提升脑力,生动讲好英雄故事;提升笔力,真实表达,真情还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提到一批“闪亮的名字”,指出“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由上海东方卫视制播的大型原创寻访纪实节目《闪亮的名字》应运而生,将英雄情怀立于大众传播平台,激发更多受众对英雄的认知与崇敬,点燃了观众内心深处一颗颗充满英雄情怀的火种。

      从投身科研的科学家,到守岛卫国的共产党员,再到为国捐躯的战士……和平年代也有很多时代英雄。节目开创性地融合“走访纪实+影视演绎”手法,由“英雄探寻者”陈辰和影视演员担纲的“英雄演绎者”带领观众走近英雄、致敬英雄。节目深度发掘可可西里保护先驱杰桑·索南达杰、“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敦煌守护者”常书鸿、复旦大学教授钟扬、“高原信使”王顺友等多位英雄人物的精神世界,用真实细节和人物独特经历背后的真情实感,打造主旋律的传播之门,打开观众的心灵之门,带领观众推开历史之门,探寻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与情感连接。

      有希望的民族必然有英雄,有前途的国家一定有先锋。正是因为有了英雄故事,文艺创作才有动人的素材,也正因为不断涌现出讴歌英雄的文艺作品,英雄精神才焕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在《闪亮的名字》中,“聚焦英雄,礼赞楷模”成为一以贯之的主题。节目与时代同频共振,讲述当代英雄的故事,既有壮志豪情与家国情怀,也诠释了何为英雄、英雄何以成为英雄。

      艺术之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创作的美感,源自创作者能够处理好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比如,创作团队去大西北寻访敦煌文化守护者常书鸿的历史足迹,去大凉山区寻访邮电系统的英雄人物、“高原信使”王顺友,在寻访中提炼生活、表现生活。节目让英雄融汇于生活现实中,使其形象具有斑斓的情感色彩与醇厚的人文韵味。

      节目创作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发现伟大,在质朴中体现崇高,注重画龙点睛,讲好英雄故事。比如,在实地走访索南达杰家人时,主持人发现一封电报。索南达杰的儿子说,父亲每次进山都会把准确的时间告诉家人,但唯独那一次没有回家时间,这成了唯一一封没有归期的电报。节目捕捉到这份特殊的电报,细腻地再现了这一细节。同时,节目选取两个与之密切相关的人物:邀请他生前的战友重回牺牲地,找到盗猎者回忆当年的细节。索南达杰的战友在可可西里的现场,边回忆边感叹道,“当年我们在一起工作在一块喝酒,今天我想在这里再敬他一杯”,这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坐了13年监狱的盗猎者在镜头前一直表达自己的忏悔。正反对比形成强大的故事张力。

      节目力求立体化展现更真实的英雄形象。比如,在讲述“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一集中,一张全家福图片作为隐性线索侧面表现出他对妻子和女儿的深情;郭永怀给女儿买的钢琴、郭永怀夫妇注视着女儿弹钢琴的老照片等情景,让温暖亲情仿佛历历在目……全集的情感最高潮是他写给女儿的一封家书,信中提到“布鞋暂没有,你是否画个脚样寄来,待有了货一定买”。一个月后,因飞机失事,郭永怀再也无法完成这个承诺,成了永远的遗憾……心怀对祖国的大爱,成就了伟大的无私,更让英雄精神永存。

      节目手法创新,虚实结合,结构双线并举,一条主线在当下时空,重走英雄故地,访问熟悉他的人,另一条主线是在过去时空中进行场景重现,两个时空用情节、物件和场景进行连接。演员的演绎戏剧性再现英雄闪光的瞬间,主持人的探寻和访谈引导观众深入英雄的生活、感受英雄的真谛。比如,表现刑侦专家张欣时,节目既深入到他生前的书房探访,也通过演绎,打造沉浸式观看体验。正如蒲巴甲演绎索南达杰时感慨的,“最好的表演不是精准的演绎,而是深入骨髓的‘成为’”,节目设计构建起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参与对话的不仅仅是创作者,更有电视机前的你我他。

      《闪亮的名字》以真诚的情感和深邃的目光观察生活、深入生活、诠释英雄,在第二届“WISDOM in CHINA”(中国智造)原创模式推介会上,与其他6档中国原创节目联合亮相戛纳主舞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节目也给未来的电视节目创作带来重要启示:要提升眼力,从更独特和多元的视角挖掘英雄故事;要提升脚力,实地采访,亲临现场;要提升脑力,生动讲好英雄故事;要提升笔力,真实表达,真情还原。未来,期待荧幕上出现更多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主题的电视节目,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唱响主旋律的正气歌。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