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李东华: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
    发表时间:2019-03-18 来源:文艺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新时代,什么样的作品称得上是和新时代相匹配的“精品”?这让我记起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勉励文艺工作者要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新时代呼唤新史诗,这是衡量一个时代及每个写作个体文学成就的最高标尺,对每一位文学写作者来说,这既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实现自我文学理想的最好路径。

      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要与时代同步伐。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将新时代史诗般的实践转化为史诗性作品,对写作者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意大利作家翁贝托·艾柯曾经说过:“荷马能够建构(或想象)一个封闭的形式,因为他对他那个时代的农业和战士文化有清楚的了解。他知道他的世界,他知晓那个世界的法则、其因和果。此所以他能够赋予它一个形式。”史诗性写作需要整体性视野,而我们身处的新时代比起荷马所处的时代,其浩瀚繁复不知道超出了多少倍,这种无限性对任何个体的有限性都构成了极为严重的挑战。

      面对日新月异的生活,对一个写作者来说,过去所依赖的某些文学理念,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曾经起到过突破性作用,在新时代面前,是否有着刻舟求剑式的滞后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面对丰富复杂的时代经验,从理念出发来诠释人民千变万化的实践,而不是从人民丰富的创造性实践中发现与提炼思想,无法把握住这个时代的精神并进而用文学捕捉住这个时代最有力的心跳、最生动的呼吸。2018年冬天我去湖南、山东等地农家书屋进行调研的时候,当我问那里的读者——主要是一些年轻人和儿童——他们都喜欢读什么文学书的时候,这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乡村的青年和孩子,给出的答案却几乎惊人地一致:《平凡的世界》和《鲁滨逊漂流记》。我想这显示了广大读者对一种坚韧的人生精神的热爱,当他们向着未知世界出发时,他们渴望读到的是能够鼓舞人心的有力量感的作品。而我们有些作品却喜欢写“失败人生”,关注的是人物的幽暗复杂的内心生活,表达的是一己悲欢,缺乏对时代巨变和他人的深入而真切的关注。究竟这个时代的人们面临着怎样的生存状况?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从故纸堆和网络的“二手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素材比亲临生活现场要容易得多,作为一个写作者,在生生不息的生活激流中,要时时校正自己的坐标,要常常警惕因为文学理念的更新不及时而带来的创作上与时代、与人民的疏离。这一切都要求写作者走出自己写作的舒适区,走到时代的最前沿,努力和时代对话、和生活对话、和人民对话,从而获得一种能够从整体上统驭生活的能力。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要以明德引领时尚。“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中国儒家经典《大学》开篇的一段话。中国文学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这个“道”承载的就是文学对国家和民族培根铸魂的使命。好的文学作品能够在价值观上穿透世俗的功利观和丛林法则,用理想主义的光芒照亮现实中的幽暗地带,而不是用顺应人性的本能和痼疾来吸引受众。事实上,真正的文学经典都有力量带领读者超越社会流行的一般的观念而获得精神层面的升华,也只有这样的具有超越性的作品能够经历时间的磨洗最终流传下来成为经典。《搜神记》中有很多的书生遇到起死复生的富有女子的故事,这些故事基本停留在书生收获了金钱美色层面,这样的故事只能因其传奇性像碎片一样被收集起来,而不可能成为像《牡丹亭》这样的伟大经典,虽然在故事原型上是一致的,但《牡丹亭》对于人性深刻而美好的洞察,使这样一个并不新鲜的题材超越了世俗思想的束缚,呈现出了人性的光亮,在照亮了人心的同时也使自己焕发出神采奕奕的光芒。

      今天,我们生产的文学作品已是“铺天盖地”,但“铺天盖地”的作品要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时代史诗,就要有把碎片化的经验、欲望化的表达向着宏大叙事和崇高之美转化的雄心和责任心,而这一切,无疑都有赖于对现实人心的深刻勘探,真善美不应该是从理念中生发出来的虚构之物,而应该是通过肉身凡胎在日常生活里的摸爬滚打而亲自握在手中的沉甸甸的收获。

      时代的巨轮航行在浩淼的时间之海上,每一分每一秒都激起千姿百态的浪花,一个写作者只有心怀大爱,才会不放过每一滴微沫的涌起,从书斋走出,从自己的内心走出,在与世界与他人的真挚的相互凝视中获得文学的真谛。一个想用文字照亮他人的人,他的灵魂必然首先是一盏灯,他的品行必然像星辰,是自带光芒的发光体。像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说的:“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