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仲呈祥: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发表时间:2018-12-24 来源:文艺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徐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对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艺发生的巨大变化,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正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从波澜壮阔的变革实践出发,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对文艺政策进行必要调整”,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到上世纪90年代伴随思想解放的“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面向伟大复兴中国梦“坚定文化自信”,正是在这一系列的更科学、更准确的文艺政策导向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持续健康繁荣发展获得了根本的保障。

      仲呈祥以电视剧为例谈到,虽然中国电视剧已经迈入了花甲,但是中国电视剧真正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电视剧的复苏,是伴随着整个中国现实主义文艺复苏的时代步履而产生的。那个时候,我们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正在完成新时期第一次重要的政策性调整,这次调整有鉴于过去极“左”思潮的恶果、尤其是十年浩劫的沉痛教训,聚焦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究竟怎么看待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在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石破天惊地讲了一句话:“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为了顺应全党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阶级斗争为纲的重大历史性转折的需要,以“二为”方向取代了“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因此,电视剧界涌现出了一批作品,如《凡人小事》《乔厂长上任记》等。而上世纪80年代初反映改革题材最重要的作品产生于湖南,是王宏导演的电视剧《走向远方》。“这部剧一炮打响,引起了当时我的老师钟惦棐的高度重视,他叫我写了一篇名为《走向远方的启示》的文章,阐述了文学艺术尽管不能简单地从属于政治,但归根到底是离不开政治的。不论是简单地从属政治或远离政治、躲避政治,甚至是嘲讽政治,都是不对的。因此,《走向远方》的意义就在于它提出了文艺创作在哲学思维上的,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二元对立、非此即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应该把审美对象当作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的、和谐的、辩证的把握,这才是艺术的正途。”

      仲呈祥说,到了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两部标志性的电视剧作品。一部是引发万人空巷的《渴望》,表明了刚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来的中华民族在呼唤真情、呼唤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关爱,也标志着中国电视剧在服务人民、争取观众的问题上,不断改革自己的制作方式并取得了明显的成功。另一部是根据钱锺书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围城》,它又从另一个思路告诉我们,中国电视剧的发展离不开文学的基础,要自觉地呼唤文学的营养。再往后,从80年代的《四世同堂》《西游记》《红楼梦》,到90年代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再到2000年根据外国名著改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直到近年来轰动全国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的《平凡的世界》,尊重经典,尊重文学,自觉从文学中汲取营养,是中国电视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的开幕式上,习近平同志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第一条希望便是“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的自信,对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仲呈祥谈到,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善于汲取历史营养的民族,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史题材文艺创作亦呈现出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化的进程。

      就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创作而言,仲呈祥说,上世纪80年代由陈家林导演的《努尔哈赤》是一部标志性的作品,这部电视剧将努尔哈赤这位马背上的开国皇帝,与妻子、儿子们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事业与爱情的故事,活生生地展示在荧屏上,契合了当时改革开放初期中华民族要求崛起的社会精神兴奋点,因而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之后,《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大秦帝国》等一系列优秀历史题材作品相继出现。这些作品坚持唯物史观,在改编经典的过程中,尊重原著、忠实原著。那时经过大家讨论,逐渐明白了忠实原著主要是要忠实于原著的精神指向,也就是价值取向;忠实于原著的基本精神,是要忠实于电视剧艺术的审美规律与原著小说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契合,以及改编者个人的审美风格、审美气质与原著的契合点。只有这样的尊重,才能成功地实现从小说原著的文学思维到电视剧视听思维的转换。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中国化极为重要。因为创作中确实还出现了一种完全把历史虚无,戏说历史、颠覆经典的错误倾向。当然,也有把历史背景虚化,但又写出了富有历史意蕴并带来一定历史启示、符合我们价值取向的作品,比如《琅琊榜》《天盛长歌》等。这也引申出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究竟应该如何辩证统一的问题。

      而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上,仲呈祥认为,取得的成果可谓是“丰硕”的。从《长征》《延安颂》,再到《寻路》《换了人间》《海棠依旧》,这些优秀作品中,以王朝柱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编剧的辛勤耕耘令人钦佩。如今,王朝柱已经年近八旬,写掉了一口的白牙,写花了一头的黑发,他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史料,可以说把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复兴历史通过电视剧形式搬上了荧屏,创造了电视剧编剧的奇迹,这是很了不起的,也为我们积累了非常宝贵的创作经验。从今天抒写改革开放的《鸡毛飞上天》追本溯源到最初的《走向远方》,这些优秀的剧目都证明了中国电视剧创作最重要的特色,就是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坚守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从中国现实改革的丰富性、生动性、真实性出发,走出一条坚实的、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剧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