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王祖皆:打好歌剧“中国牌”
    发表时间:2018-06-22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民族歌剧要以我为主,兼取中西之长,解决好继承与创新关系,重新焕发青春  

      今年是中国民族歌剧奠基人马可百年诞辰。马可毕生致力于民族音乐事业,作为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他在中国近现代音乐事业上取得多方面成就。他最突出的贡献还是在民族歌剧音乐创作方面:他与老一辈歌剧艺术家共同创立了民族歌剧新样式。

      歌剧是外来艺术形式,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传入中国不足百年。在歌剧艺术本土化过程中,以马可、贺敬之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歌剧艺术工作者们既没有依据“土框框”(中国戏曲),又没有遵从“洋框框”(西洋歌剧),而是在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创作思想指引下,在蓬勃发展的延安秧歌运动基础上,以我为主,兼取中西之长,成功地把西洋歌剧的艺术经验和艺术手段与秧歌剧、戏曲、曲艺、民歌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格结合起来,创作出里程碑式的歌剧《白毛女》,创立了一种在歌剧史上独一无二、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新样式。正是在这一民族歌剧新样式带动下,形成中国歌剧第一个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马可在领导创作《小二黑结婚》时提出自己的创作理念:第一,吸收新歌剧历史经验,将生活现实、民族传统、外来影响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第二,向戏曲学习,继承戏曲音乐表现手段体系;第三,创造新歌剧与改革旧戏曲并行。这是马可在戏曲基础上发展新歌剧的基本思想,也可称为“三原则”。《小二黑结婚》在《白毛女》歌剧样式基础上,开创了在戏曲基础上发展中国歌剧的先河。之后,涌现出《刘胡兰》《草原之歌》《红霞》《洪湖赤卫队》《刘三姐》《江姐》等优秀歌剧作品,掀起中国歌剧第二个高潮。这些作品中,除《草原之歌》《刘三姐》以民歌为基础,其他均为戏曲基础。

      我很认同经典必须具备三个标准的说法:一是创新的难度、二是价值的高度、三是共鸣的广度。正是在“一白一黑”(即《白毛女》《小二黑结婚》)这两部经典民族歌剧引领下,出现不少优秀民族歌剧经典之作,唱段家喻户晓,影响遍及全国,这是其它任何形式的歌剧都没能在中国达到过的辉煌。这些作品的特质是: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鲜明的民族风格、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新时期以来,歌剧创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有人把它称为“井喷”状态,这是前所未有的好事、喜事。但是,作为歌剧艺术重要一员,民族歌剧创作不够活跃,一度被调侃为“中国歌剧一路向西”:风格上模仿西洋大歌剧写法的多,继承民族歌剧传统的少;一味追求外国认可,逐渐脱离人民群众,局限为小圈子的“孤芳自赏”。学习借鉴他者之长是创作必经之路,但首先应与人民大众“接轨”、与民族文化和传统“接轨”。此外,一些创作者在题材上厚古薄今,直奔圣人、名姬、大将军、大功臣而去,不惜题材撞车,现实题材创作有待加强。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这一创作局面有了较大改进。2015年文化部组织复排歌剧《白毛女》并拍摄3D舞台艺术片;2016年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歌剧《小二黑结婚》并在全国巡演;2017年文化部正式启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组织专家指导委员会遴选重点扶持剧目,推出“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旨在重振这一具有人民性的艺术形式,跟上时代步伐。应该说,这些举措是及时的、正确的,也是必要的。

      文艺作品有质量、品位高低之分,而无流派的高下之别。西洋歌剧经典《茶花女》《托斯卡》《阿依达》《卡门》应该多演、常演;民族歌剧经典《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也要常演常新,这才是“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

      在努力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道路上,我们要尊重中国歌剧独特发展历史,坚守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努力解决好继承、融合、创新三大课题,真正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民族歌剧重新焕发青春,再创辉煌,为歌剧艺术贡献中国力量。 

     

     

     

      王祖皆,作曲家,生于1949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现任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中国音乐剧协会会长。主要作品:歌剧和音乐剧《芳草心》《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永不消逝的电波》;电视剧音乐《唐明皇》《凤凰琴》;歌曲《小草》等。曾获中国金唱片奖“评委会艺术成就奖”,多次获“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金钟奖”等奖项。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