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听听美术界正在关注什么
    发表时间:2018-03-23 来源: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赵丽莎

     
     
     

     

      春和景明,万象更新。2018年全国两会是十九大后,迈入新时代的第一次 “两会”,与文化相关的众多话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包括公共审美普及、高校美术教育、城乡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让我们来听听两会上事关美术的声音。

      公共审美:

      建馆彰显文化软实力

      艺术教育作为每一个人的终身教育是必修课。目前,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不足全国人口的10%,受过艺术专业高等教育的则更少,全民的艺术教育任重道远。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在他的提案中呼吁,中国应尽快筹建“中国艺术史博物馆”。他表示,当下越来越多的高收入人群,如果他们极少受过艺术教育,他们的艺术审美水准较低,他们所拥有的财富就可能在更大程度上刺激低俗艺术的发展,对艺术欣赏、艺术产业发展产生倒挂影响,进而导致艺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无独有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曾成钢也积极呼吁建馆。他提议筹建“中国现代雕塑博物馆”。他提出国之象征的创作需要充分的推敲与论证,今年距离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还有3年时间,是开始筹建“中华家园主题雕塑”的最佳时机。他认为,在中国至今没有一座国家级的专业雕塑艺术博物馆,这与当今中国的文化大国地位和悠久文明是不相称的。雕塑藏品原件多在仓库里,难得有机构收藏也不成系统,更不用说常年可见“完整的历史文化”了。

      在雕塑博物馆的建设上,他认为可以探索实行“公办民助”的方式,即国家负责立项、选址、规划、建设、藏品征集,由专业的国家级学术团体中国雕塑学会承担美术馆的管理、藏品研究、公众审美教育和中外雕塑艺术交流。

      此外,他还建议,创作一组象征国家形象的雕塑作品,雕塑以人物为主,用一男一女来代表一个民族,通过人物的身姿仪容和举手投足来展现其风貌。通过对56个民族的展示,来呈现中华民族这一相互依存的大家庭,体现中华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情感和道义。他还建议,雕塑安放在首都北京的中轴线上,理想选址为北四环北辰桥南至北辰路环岛之间。选取该路段空间进行展览,以“民族和谐阙”为起点,雕塑安放在双向道路中间的步行道上。每组高约5米,56组雕塑沿民族大道两侧从南向北排列。另外,若日后雕塑被永久安放,可在道路的北顶点建立一座纪念碑性质的构筑物,铭刻碑文,与人民英雄纪念碑遥相呼应。

      另外,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美协副主席宋亚平也有关于建馆的提议,她认为美育要从小教起,应鼓励孩子发现对美的感悟。“现在学校内外尽管在积极地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但是比较散,没有集中的体系平台。”因此她提议在西安建立中国少儿美术教育博物馆,提供成体系的美育交流展示平台。她说这对孩子的美育教育、素养教育会有非常大的提升。

      勇争一流:

        助推优秀文化实现从高原到高峰

      “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活’在今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指出。作为艺术教育界的代表,他说自己始终关怀的还是文化和教育。

      其中,关于如何把大学办好,许江提到,把最优秀的生源留在中国,让他们接受中国式的教育,让中国式的高等教育成为精英教育的主流。关于一流大学的建设,大家莫衷一是,有人说先做好普及,再做高端,他认为普及和高端并不矛盾,要同时抓,共同重视。他提出,中国今天的环境下,一流大学的建设非常重要。在浙江,浙江大学是一流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也是一流学科建设大学,这些一流大学都应被给予高度的重视,不仅在资金方面,还要在人才、学科发展等方面的政策给予特殊关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提出了“以优秀的作品助力新时代的文艺”的提案。他从“因文化自信而其命维新”、“因铸魂立心而情系人民”、“因高峰期素面涤沙烁金”、“因传世之意而矢志三精”四个方面提出当今文艺工作者如何以优秀的作品助力新时代的文艺。同时,他还提到,我们还需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在把握导向与核心价值的同时,给以文艺家、文艺作品更多的信任、理解、尊重、扶持与呵护,惟其如此,当代中国文艺繁荣可望、传世可待、高峰可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提议,铸就文艺高峰,凝聚精神力量。他认为,文艺工作者要加强创作的“高峰意识”,艺术院校要努力培育文艺创作的“高峰队伍”。

      范迪安从三个方面提出文艺创作如何从“高原”到“高峰”。他认为,文艺工作者要加强创作的“高峰意识”。其次,政府要实施中国文艺创作的“高峰战略”。他提出要做好顶层设计,突出重点,建议围绕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70年、建党100年进一步形成指导性的创作生产规划。并且,要为优秀作品提供“打磨”、“精练”的条件,调动电视广播、剧场、音乐厅、美术馆和网络媒体长期地展演推介当代佳作。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更要通过政府支持的主渠道,把优秀作品送往国际艺术的主平台。这些年收紧了文艺评奖,有利于规范评奖标准,但从繁荣的创作态势看,建议适度放开文艺评奖,建立以社会反响为依据的评奖机制,重在精神鼓励和社会宣传。第三,艺术院校要努力培育文艺创作的“高峰队伍”。他建议艺术院校的主管部门转变观念,在哲社科系列之外增加创作科研系列,建立艺术科研新机制,包括艺术科研项目遴选机制、艺术科研项目成果评价机制、艺术科研项目奖励机制,激发艺术院校创作科研动力,以此推动更多高质量艺术创作成果的产生,助推院校系统的文艺家攀登文艺高峰。

      全国政协委员、画家董希源提出要实施中国美术创作精品工程推进中国美术走向世界。董希源从“旗帜鲜明地推进以新时代为主题的美术精品创作工程”、“重视凝聚全社会美术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出台配套制度、激励措施和文艺政策”、“改进美术院校教学”、“加大宣传力度,重视美术评论”、“大力推动中国美术走出去”六个角度提出建议。

      比如,建议由中国文联牵头,开展新文艺群体中美术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建议中国美协建立直接联系新文艺群体代表人士制度,建立中国美协新文艺群体代表人士名单库。出台“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评定授予的相关政策,鼓励和激发广大美术工作者向艺术高峰攀登的热情。再如各级展览单位应科学排期,扩大展览,内引外联,国内和国外展览并举,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民众的自觉参与,创造国际性展览品牌,提升中国美展的美誉度和权威性。

      城乡建设:

      注入文化元素

      提升品质生活

      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使我国乡村迎来复兴发展的新时代机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建议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他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给城乡建设助力。第一,实施“新乡贤培育计划”,通过加强知识技能培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吸引新乡贤反哺,以此建设乡村思想道德高地,充实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第二,开展“一村一规划”,修复乡土文化景观,提高乡建文化质量。其中,对文物建筑、传统民居保护做出规划,对建筑现状、用地现状、基础设施、自然环境因素等做出评测,制定明确的保护规划目标、原则和措施内容。第三,实施“民俗文化+”计划,发展优秀乡风民俗,增强乡村文化驱动力。第四,实施“手艺农村”计划,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在工艺美术资源丰富地区构建“手艺农村”站点,实现“一村一案”、“一乡一业”网格化布局,在条件成熟地区探索建立传统手工艺原创生产示范基地以此发展农村手工文化产业。第五,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充实乡村内生动力。调动农民参与热情,自创文化阵地,让民间文艺活跃在民间。另外,加强“三农”题材文艺创作,反映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叙述优秀的“三农”故事,体现乡村价值、乡村精神,鼓舞人们建设乡村、发展乡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赵卫则在提案中指出要让文化类广告牌成为城市的文化标签。他呼吁相关部门能把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宣传标牌与商业广告招牌区别对待,以更好地发挥城市公共文化机构和设施的惠民功能,为城市文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建设美丽乡村、城镇化的过程中,许多城市、乡村建得很乱,尤其广告牌的大小各异,颜色无序,乱贴乱挂,极不美观,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美术系主任李翔提议成立城市色彩管理部门。他建议,在城市管理部门或建设部门设立色彩管理部门,主持色彩的统一管理,管理部门的色彩专业人员可以聘请专业团体或专业艺术人才参与工作。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