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吴为山:用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表时间:2017-12-14 来源:光明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冤魂的呐喊 雕塑的史诗 

      无论阴晴雨雪,位于南京市水西门大街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参观人流总是络绎不绝。在入口处,每一个观众的目光都会被门前水池中一组雕塑所吸引,雕塑的形象是南京大屠杀中承受了苦难的中国人的形象,他们心中巨大的悲痛、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渴望,在雕塑中展露无遗。

    NEM1_20171212_C0222624115_A1466677

     

      这组雕塑,由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已经成为同类题材的经典作品。细心的观众还会发现,很多雕塑上有刀砍、棒击、棍敲等痕迹,那是苦难的记忆,也是暴行的记录。

    NEM1_20171212_C0222624115_A1466676

     

      现在人们在纪念馆门口看见的那件11.5米高的雕塑,就是第一篇章《家破人亡》,一位悲痛至极被凌辱的母亲,双手无力地托着死去的婴孩,仰天呼号。这是一位悲怆的母亲,也象征着受屈辱、被践踏的祖国母亲。第二篇章《逃难》则将雕塑置于一条寓意逃难之路的水池中,塑造了一组因血腥屠杀而逃离家园的人。有年迈的儿子搀扶着八旬老母逃难,有被污辱的少女站在井边决意以死洗刷耻辱,有僧人在逃难途中为死者抹下含冤的双目。最让吴为山动容的是一个婴儿趴在死去母亲的胸前吮吸乳汁的雕塑:“这些雕塑都有真实的原型,但这一组尤其让人心痛。它源自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一家的悲惨遭遇,当时他的三个弟弟被刺刀刺死,妈妈被刺穿肺部,他哭着把最小的弟弟抱到妈妈身边,小弟弟爬到妈妈胸前吃奶,这最后一滴奶水,是生命的结束也是生命的希望。第二天,幸存的人们发现母子俩已经被严寒冻凝在一起,再也分不开,年迈的常志强每次讲到这里总是老泪纵横。”

    NEM1_20171212_C0222624115_A1466675

     

      展览馆的入口就是第三篇章《冤魂的呐喊》,那是一座被劈开的山,一边的山顶上一只手直指苍穹,一边的山体上被绳索捆绑的人群密密麻麻,即将被屠杀。人们通过这道死亡之门、屠杀之门,走进那段历史。而纪念馆主体的门口那堵120米长的“胜利之墙”就是第四篇章,8米高的墙上一个大大的“V”字贯串始终,底部昂首吹军号的中国军人脚踏日军的钢刀和头盔,“V”字一边是黄河在咆哮,中国军民“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另一边是滚滚长江奔腾不息,胜利的部队凯旋南京。

    NEM1_20171212_C0222624115_A1466674

     

      10年前的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日,这组雕塑正式亮相。建筑师吴良镛院士评价道:这组群雕将当时的人间浩劫展现在拜谒者眼前……这里没有一点多余的笔墨,只是苦难同胞在野兽奴役下的恐惧悲号与死亡前的挣扎,展现了人类罕见的历史悲剧,是雕塑的史诗。”

      记住历史,而不是记住仇恨 

      2005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开始,吴为山应邀在纪念馆的建筑空间中做一组雕塑。这组雕塑要跟建筑融合,要跟主题协调,还要和周边的空间融为一体,应当说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更重要的难点是做这个雕塑的价值取向,究竟是要激起仇恨,把那些日本侵略者屠杀的场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还是通过艺术的创造使人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引起对人类命运的反思继而引发对和平的呼唤。吴为山的立足点是两句话:记住历史,而不是记住仇恨。

    NEM1_20171212_C0222624115_A1466673

     

      吴为山说:“在我塑造的几百个形象当中,没有出现一个日本人的形象,都是我们自己遇难的同胞、逃难的同胞、呼唤胜利的同胞。我要复活他们,要在他们逃难的过程当中,在他们临死前一瞬间的呐喊当中体现出人类共同的心声。把大屠杀当中所有受难同胞的灵魂给表现出来,就成为了人类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而不是一个个普通的老百姓受屠杀。只有这样才能呼唤全人类反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于是我们看到《家破人亡》中抱着死去孩子的母亲;看到《冤魂的呐喊》中一只指向苍天的手;看到《胜利之墙》中一个脚踩侵略者屠刀的中国军人……吴为山在完成这组雕塑后把自己的一首诗刻在了碑上:我以无以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双手抚摩那三十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盼,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

    NEM1_20171212_C0222624115_A1466672

     

      吴为山陪同过许多的国际友人、外交官和艺术家参观过这组作品。他们在观看后受到了深深的震撼,相信通过这组雕塑的影响力能唤醒人类的良知。

      和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的基石 

      “和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得以建立的前提。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是人类共同的期望。”吴为山说,“我们铭记的不仅是一个国家地区、一个民族的历史,也要铭记人类的历史。所以,我们一定要来把这事件铭刻在那里,于是也就有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这组雕塑。”

    NEM1_20171212_C0222624115_A1466671

     

      今天,人们走进庄严肃穆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会感觉这四组雕塑组成了波澜起伏的乐章。它们表现苦难,控诉罪行,但又从全人类的立场上表达正义必胜的信念以及呼唤和平的心声。正是因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深沉的人类情怀,这组作品震撼了来自世界各地观众的心灵,也走进了纽约联合国总部、意大利罗马国家博物馆、韩国浦项美术馆,俄罗斯国家艺术科学院,其作品集也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以书籍的形式展现给读者,触动人们的灵魂,激发全世界人民携手共赴和平繁荣的美好未来。

      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建立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之上,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情感及审美,往往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价值所在。而艺术作品的美及其创造智慧,则常常是超越国家、民族,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就这一点而言,艺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而和平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吴为山的这组作品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引发灵魂的共鸣,正式因为其表现的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切,对于全人类前途的关切。

      2014年这组作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时,展名被定为“塑魂鉴史”,吴为山说:“这就是我想传达给观众的创作主题。”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