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一首抗战佚诗背后的故事
    发表时间:2017-08-29 来源:解放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朱亚夫

     

      现年101岁的黄正岩同志,是上海新闻界的老寿星。在黄老家客厅的正面墙壁上,醒目地挂着郭沫若先生于抗日战争时,写给他的一首七绝诗:宇宙犹难甘寂寞,横教风雨打山林;欲飞无翼鸡鸣死,独坐跫然有足音。落款有“甲申四月书以正岩雅嘱”,墨迹遒劲豪放。

      这首写于1944年的七绝诗,报国之情洋溢,但知道的人不多。查阅1982年出版的《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2卷,未发现收录。1995年郭沫若的女儿郭平英说,这是郭沫若的一首佚诗,希望黄老复印一份给她。

      落款处的“甲申四月”,为人们进一步理解此诗提供了一把钥匙。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而300年前的甲申年,也就是1644年,朱明王朝和李自成领导的大顺王朝相继消亡。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对有识之士来说,都是不能不重视的前车之鉴。因此,当时的重庆知识界围绕“甲申三百年”这一主题,积极筹备着各项活动。当年1月15日,《新华日报》约请多人,来到郭沫若在重庆天官府4号的寓所,具体商讨此事。郭沫若主动请缨,承担了主要文章的写作。

      郭沫若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以诗人的激情和历史学家的沉静,写出长篇史论《甲申三百年祭》。此文一万多字,从朱明王朝的腐朽统治和李自成农民起义兴衰始末的对比叙述中,深刻揭示了朱明王朝的必然灭亡之路。3月19日,正是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的死难之期,《新华日报》开始刊发这篇文章。

      《甲申三百年祭》一经发表,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轰动重庆。1944年3月24日,为蒋介石执笔撰写《中国之命运》的陶希圣,在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社论《纠正一种思想》,指责郭沫若“为匪张目”“将明之亡国的历史影射当时的时局”。进入4月,《中央日报》又连续发表社论,表示不能“听其谬种流传”,要“共同纠正这一种思想,毫不姑息,毫不放松”。面对国民党的种种指责,郭沫若理直气壮地回击:“我郭沫若就是要为‘匪’张目嘛!”

      在延安,《解放日报》 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全文转载了郭沫若的文章并加编者按,称赞文章“充满爱国爱民的热情”。同时,反击国民党对郭沫若的围攻,说“蚍蜉撼大树,只是增加了郭先生的文章的历史价值而已”。中共中央还决定将其作为全党的整风文件,在解放区广为印发。毛泽东同志强调,全党对于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我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同时,他还写信给郭沫若,说“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郭沫若一气凝成了这首七绝诗,以诗明志、抒情。

      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秘书长李斌对此诗的学术价值评价很高,认为“郭沫若的旧体诗很多,但很少表露心迹的,这首诗是其中之一”。首句“宇宙犹难甘寂寞”,说的是天地虽大,内心却无比寂寞和痛苦;“欲飞无翼鸡鸣死”,表示虽身处国统区却心系共产党,会坚韧不屈地战斗,继续抗日救亡;“横教风雨打山林”中,一个“横”字比“硬”字更硬、比“敢”字更勇,表达了打破旧世界的决心;“独坐跫然有足音”,则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相信胜利不久就会到来。

      据黄老回忆,1944年4月,读到《甲申三百年祭》后,他便带着一些疑问,与战友一起上门向郭沫若求教。那天,郭沫若兴致很高、谈兴很浓,沉思片刻即濡笔挥毫。对于这幅墨宝,黄老视若拱璧,故虽历经一个多甲子,依然保存完好。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