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jpg
当前位置: 党建网首页 > 新版党建网2016 > 文库专题类 > 党建网专题库 > 专题库 > 红色文艺 > hswy-资讯
中国绘本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组图)
发表时间:2017-05-23    来源:美术报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周俊

  

  

  吴英俊 周天平 三人行

  编者按:中国的连环画曾经满载了几代人的美好记忆,但到了今天的读图时代,连环画创作却没能与时俱进,演变为收藏者小众的专宠。连环画是否就要退出历史舞台?连环画独特深厚的艺术传统,难道就要销声匿迹了吗?如果连环画还要存在下去,又需要怎样改进和发展,适应时代的要求,留住并赢回读者的喜爱呢?

  与连环画的式微相比,儿童绘本却有着巨大的市场。本报2014年9月13日的专题调查《插画很美 问题很多》中曾报道,全国一共有560多家出版社(其中包括20多个专业的少年儿童出版社),有530多家涉及到儿童领域。也就是说,除了少年儿童出版社之外,美术出版社、文史哲出版社和一些社会科学类出版社,都成立了少儿图书的编辑室。可以想见,全国每天生产的儿童读物数量相当可观。

  那么,中国绘本难道只能是模仿外国绘本这个样子吗?中国连环画能否与现代绘本结合起来,焕发新的生命力呢?

  5月12日上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和四川美术学院主办的“中国故事”当代中国绘本艺术拓展研讨会在四川美术学院开幕。研讨会提出了“中国绘本”的概念,围绕“当代中国绘本语言的应用与拓展”、“绘本传播推广与文创产业发展”、“新时期绘本创作与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希望让广大的读者不但有“架上连环画”可以去欣赏,还有绘本可以去品读。

  本期,我们聚焦中国绘本的创作与教学等方面的话题,探讨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如何让连环画这种曾经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能够以更加多元的面貌“走入生活,贴近人民”。

  

  宋梦寒 十送红军

  读图时代,绘本怎么变 

  ——尚辉(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

  今天处在一个读图时代,但是我们看到的连环画和插图恰恰淡出了读图的视野,这是一个尴尬的处境。我们对于图像的阅读,大于以往的历史时期。但是读图时代的图像,不是我们所指的连环画和插图的图像,伴随着互联网的发达,我们读图更多的是一种由凸透镜所形成的图像和视频。这种图像有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真实性。就是说这个图像在第一时间传播了世界上发生的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这些事件我们不仅需要看到它的文字,我们更希望看到图像,这个图像是真实的。读图时代的特点,就是对真实性的一种理解。

  第二个特点是虚拟性。虚拟的意思是,仿佛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画面。这种创造虚拟世界的本事毫无疑问是现代科技的一种产物,所以读图时代这种虚拟性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虚拟性还夹杂着许多幻觉的成分,比如说游戏里面所出现的景象、故事都是虚拟的,甚至我们每个人可以进入游戏里成为一个角色,可以和古今中外的一些人进行对话,也可以改变自己的性别等等。这种虚拟性改变了我们对图像的一些认识。

  第三个特点是介入性。我们看一段视频,突然会发现很多的形象是重新被设计师们改变的,加上了一些笑声和对白,这种对白并不是真实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绘本。我们对绘本的理解,今天在网络媒体里面,实际上都重新发生了。所以我觉得读图时代的这种视觉经验要进行分析,我们看手机为什么会这么被吸引?就是它并不是机械地把文字和新闻图片合在一起,在文字和图像之间会形成一种新的介入关系。

  第四个特点是数字性。我们今天看到读图时代的图像,大部分都不是由艺术家来绘制的,而是由电脑工人,通过电脑笔或者是通过三维动画去设计的,数字性改变了我们连环画原有的绘制方法。

  所以在读图时代,我们对图像的需求和消费远远大于任何时代,但是这些图像都和我们所理解的连环画和插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我们遇到的一个尴尬的问题,就是一方面我们在培养连环画家,但是在实际社会的阅读量上很难上去。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去阅读文字图像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地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对图像的需求比任何时代都强烈,但是我们如何把这样的图像变成绘本,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内容。

  今天提出“中国绘本”的概念,很显然并不是对历史的回述,而是扩大连环画的概念。中国绘本概念的提出,是连环画和插图界的再次变革,这个变革和原来传统意义上的连环画在艺术特征上也有很多的区别,比如说我们看沈尧伊先生的《地球的红腰带》,首先是文字得琢磨一番,然后还要琢磨绘画和文字之间的关系,所以读这一本连环画要用好长时间。如果要把它变成绘本的形式,首先是开本变大,第二是故事的篇幅变短,我称之为自由活泼的读本。在今天这样快节奏的生活里面,很少有人能够在随身携带的包里面放一本连环画,我们要的是一种绘本形式,故事比较短、图片很大,叙事的方式比较活泼。

  轻松愉悦的图文关系,就是指画面的绘画形象和文字形象,并不局限在画页的底部和侧面,而是在画面任何部分,可以加上旁白,可以加上画面人物的对话等等。使它的文图关系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语体上的改变。连环画给人一种严肃叙述的感受,而绘本更多地夹杂着轻松幽默的成分,还有动漫艺术的语言。连环画到今天再次提出中国绘本的概念,我相信这是比连环画和插图更加丰富、涵盖力更加强的一个概念,它当然具有当代性。

  

  索焱 党费

  青少年绘本少些成人态度 

  ——赵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

  我认为连环画和绘本都是以出版传播推广为最终目的,在全国美展里面仅有连环画这个画种,也是最后要以出版和传播为最终结果的。所谓架上连环画,架上是对创作的态度,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即便是架上连环画,最终也要以出版传播为最终目的。

  既然要出版传播,创作推广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受众,瞄准主要人群。我们要重视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和心理(低幼的我先不说了)。青少年这块我认为无论在连环画还是绘本创作里面,仍然放弃了一大块阵地。在这个全民阅读的时代,成年人的阅读习惯已经年轻化了。目前出版物里面有太多成年人的态度:教育人为目的的态度。简单说就是青少年在学校在家里,已经受了太多的教育,看个绘本,还要被教育,就很烦了。我觉得选题方面应该更多时代化、娱乐化,紧跟时代的选题,比如《人到中年》,当时的社会热点,这种选题应该多一点。比如现在中国航母,这么一个传奇的经历,足够讲一个很好的中国故事,很当代而且大家很喜欢,青少年也会喜欢。国内绘本里面很少看到科幻、玄幻、推理,这些青少年真正感兴趣的绘本。大部分是以成人的角度,成人年龄段去揣测青少年。对青少年来说,他们不会感兴趣。我觉得应该有一个关于青少年选题的大概模板,这可能是出版社的事,或者艺委会能否有一个选题库,一个可以随时更改的选题库,因为作者有的时候会发懵,不知道选什么好。有时候作者和出版社的对接不是很顺畅。

  我觉得应该加强连环画绘本的趣味性,只要青少年感兴趣,根本不用推广,他就会看。青少年也是绘本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群体吧。

  

  唐鼎华 红军长征故事—女红军

  绘本教学:传统+实践+应用 

  ——张思林(四川美术学院绘本制作工作室主任)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我们接受的都是图形的元素,在我们生活当中不断显现,为什么绘本受大家如此关注?如此欢迎?首先,由于它表现形式自由,表达语言丰富。它囊括了所有绘画的形式,包括现代科技的一些手段,比如数字表现,手工制作,都可以是绘本创作的手段。其次,绘本不但在讲故事学知识,还可以全面帮助孩子精神建构,培养多元智能。联合国推荐的一个读物就是绘本。第三,绘本市场迅猛发展,异常火爆。纵观市场来看,我国绘本创作整体层次水平与国外还有一些差别。第四,根据四川美术学院在十三五发展规划,我们工作室也是今年在学院思想指导下成立起来的。大概在传统与实践和应用三个方向。首先传统绘本、连环画是不会丢的。再传达一个实验性,由于绘本的表现形式多样化,我们在教学中,都会体现实验创作的课题。另外强调应用性,我们跟出版社、文化机构,有一些合作的机会,把学生的课题带入到这当中。

  我们的工作室以绘本为主,在传统插画的基础上,研究绘本创作及绘本书籍形态设计,包括数字相关的一些衍生品的创意设计。现在学生生活体验很少,从小都是家长包办,我们在课程中安排了一些文本,要求他们在入校期间,有一个书目给他们阅读,包括写作、表演等。同时,要求他们接触一些传统的绘画语言,表达方式。包括国画、版画、油画,都让他们去尝试这些材料。当然,还有图式和语言。因为绘本是一个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见到最多的应该是印刷,印刷强调的是一种工艺。绘本不仅是绘画本身,它是一个整体,印刷和工艺是分不开的。绘本与人接触的比较多,在教学当中讲究互动。还有一个就是书籍的形态,现在很多书,表现的语言非常丰富,不仅限于平面。另外就是衍生品的推广,它会提高绘本自身的价值。

   

  陈树中 烽火长征路

  未来艺术教学方向:跨学科融合 

  ——曹丹(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副主任) 

  我就绘本艺术的专业融合,与学科教学谈谈我们的实践和思考。跨学科专业融合是一个好话题,在艺术高校里面很少有做得比较明显的举措。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影响了我们的方方面面,同时我们必须得正视高速发达的信息,对高校教学的影响。比如学生错位的语言,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应对?信息带给我们很多便捷,但同时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因为学生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我们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同时传统的院系教学体制下的单一学科专业教学,也逐渐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复杂化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所以面对这种背景,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应该去正视。如何在教学中正视这种变化?跨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应该是我们未来艺术教学的一个方向。

  我们的绘本艺术刚好就符合了这种专业融合和跨学科的教学变革。绘本艺术在我看来最大的特性,就是没有明显的专业限制。我们现在高校的课堂,是培养当代艺术人才的课堂,早就应该摆脱传统学科的束缚。这种配合反而推动了绘本专业的拓展和未来更广泛的运用。

  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的绘本教学,主要做专业融合。有三点很明确的要求:首先,要求绘本课程必须做好课程优化和专业提升,只有做好自己才能和别人融合。第二,明确提出插画专业必须突出版画特性,绘本课程是建立在版画语言的研究基础上,是不断寻找版画语言和绘本语言,不断建立更多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我们才有特色才能发展。同时,专业的互补,版画跟绘本有天生的融合性,传统版画小纸幅与绘本是不谋而合的,版画思维有益于绘本语言的拓展。反之,绘本语言的主题性和连续性的创作思维,也有益于版画创作教学。这是我们插画工作室目前的教学状况,我们版画系有三个工作室,插画工作室是我们第三工作室,绘本教学是里面很主要的一个支撑课程。插画的学生都必须经过一个很严格的版画语言训练过程。所有版画课程全部向插画学生开放。

  “主题先行”严重阻碍学生创作思维 

  ——谭秀江(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连环画,图画,或者儿童读物,从技术层面分析,它其实在传播环节,跟当代的传媒技术是有对应关系的。我从国外回来之后,在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开了一门课程叫做“图像传媒研究”,前年又新开设了“绘本艺术研究” 课程。在我的教学过程当中,有一些心得。

  传统的绘本通常是以图解的方式进入到一些现行的叙事过程,我们通常把这类绘本看成是一种故事。在这个语境当中,时间线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特征。在我第一次提出“图像叙事”概念时,应该说是涵盖了连环画、绘本等专业教育方面的学科知识,以及该学科发展的可能性。在这种现行叙事过程中,图解变成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形式,在人类学视野当中,通常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发蒙启智的读本或画本。在传统当中,我们现在看到的非常久远的图典,都是传统意义上的“绘本”,如果把绘本从传统的视觉当中抽取出来,并且在我们的创作当中跳脱出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当代的视觉和传统的语境进行适当的调节,那就变得很重要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一种“操作性”方法。强调的是学生一开始不能够“主题先行”。“主题先行”在我看来是严重阻碍学生创作思维的一个极大的学院派毛病。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思维很难形成发散的可能性。通常我会要求学生脱离对主题先天性的设置,在这个过程当中慢慢进入到你的直觉,能不能从古代图典当中萃取到对你当下的直觉,进行一个情感情绪想象过程的培养。我通常有一个从母本进入到绘本的过程。在传统的艺术中,包括在现代连环画的传承中,我们能有些什么样的东西?当代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不可复制、难以置换、无法取代的特质能否梳理出来。这才是在当代技术条件下,不会被现代当代传媒技术取代的东西,也就是真正的绘画性。

  有一个学生在一开始作连环画时有点找不着北,我就让他看传统的作品,进入到一种自然形态,文化形态,艺术形态的分析。在这三大形态分析中,让他们找到自己的视觉偏爱。我们通常在创作和教学过程中,很容易是老师给学生设定主题,让学生去发挥,这个时候学生实际上没有任何发挥的可能性。这类作品,我通常就会让他们进入到思维发散过程之后,形成自己的视觉偏爱,然后在他们随手涂鸦时形成一些特别有意思的迹象。这个时候还不是一个或一系列封闭性的作品。我发现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当不给他预先设置一个主题时,往往他能够兴致勃勃,很轻松地走下去。在我看来,创作过程如果没有一种愉悦感的话,这是难以为继的事情。版画专业有一个不成文的套路,喜欢做系列。在我们的毕业创作过程当中,通常是作为系列来完成,也就是说像我们说的跟绘本对接的这类方式进行。学生对图典,对传统元素的萃取过程中,有一个不清晰到慢慢清晰的过程,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他必须时刻体现出跟传统元素错落的对接关系。在这个发散过程中,他可以形成完全属于自己个人的风格特质。班级十个人,每一个都不一样。自主地发挥,瞬间性地体验,变得特别重要。

  让连环画回归生活 

  ——金江波(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

  我从小受到连环画的影响,在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我就把我爸爸收藏的连环画拿到外面去摆地摊,租给老百姓看,那时候生意非常好。可以想见,那时候的连环画其实就是我们生活记忆的全部,代表了我们对文化艺术的想象的捷径。但现在,连环画跟我们的生活关系越来越遥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记忆。如何能够让连环画回归到我们生活里面来?重新点燃像我们小时候对连环画的那种热爱,而且通过连环画这样的画种来嫁接我们和生活之间、和公众之间的联系,让连环画发散出新的生命力,能够和当代的生活和时代的呼声紧密相连,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这个话题。

  一是艺术性。从整个世界的格局和政治经济的变迁来看,中国绘本的声音如何能够成为表述中国当代性、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和媒介,这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所产生的很多新名词、新段子,包括新文字和新的社会图像,这些东西要和我们的艺术语言、艺术风格、艺术题材深度融合。这实际上是对我们这些绘画创作工作者和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挑战。当今社会的变化如何成为我们的创作重点,成为我们表达时代精神的重要的艺术财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二是回归生活。中国绘本不仅仅是艺术,同样也是我们重要的文化生活资源。如何把这些绘本的文化资源,变成文创创意,这些路径和产业之间、和文化旅游之间的结合,成为地方转型发展和撬动社会变革的重要的资源。让它成为一种比较良好的公共文化资产,让所有人都愿意去阅读,去消费。它不仅仅表现在一种读物上,可能会延伸出游戏、交互、微信社交群等,它并不受媒介影响,传递的是绘本的语言风格。这些领域的拓展,以及产业化的运作,需要社会机制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是一大重要的领域,可以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加丰满,更加多元,更有可持续发展。

  三是要面对未来人类社会进步的挑战。不可避免地,人类社会和文明进程一直是受科技进步决定的,我们不一定仅仅局限于对纸和笔的理解,包括电子科技的运用,世界虚拟思维的运用,对社交圈的理解等,要让绘本植入到这样的基础发展的领域当中去挑战新的语言,产生新的艺术风格,甚至可能影响到游戏,影响到电影,影响到我们的文化传播。新技术的出现,让绘本能够在更广泛的公共空间里面成为文化体验的读物,这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件事。

  绘本在本土人文精神下该如何创作 

  ——刘智勇(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公共绘画系主任) 

  在全球化和文化多样的时代,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是展现一个国家当代人文精神的一种重要途径。讲中国故事,是中国当代绘本艺术在作品题材上应回归到本土文化的表达,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我曾试图在绘本创作当中融入国家民族的本土人文精神来作为绘本提升的一个途径。我从三个方面谈在绘本创作当中的体会。

  一是民族人文精神的特征。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体现了对人的尊严、价值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文化的高度重视的优良精神表现。人文精神体现当时的时代精神,随着新时代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体验发生了一些改变。从早期到现在,中华民族在本土人文精神上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二是中国人文精神在绘本创新中的影射。绘本的叙事风格,取决于画家的自身生活经验和思想模式。表现形式取决于个人的精神思维方式,以及如何实现人文历史的连续性。为什么当时用那种表现形式呢?因为它能表现一段时空图文的这种关系。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必须要以事实出发,尊重史实。要在构思内容的同时,考虑到对史实艺术形式的处理。

  三是中国人文精神绘本创新路径的思考。一个是在思想上,现在绘本的经济市场不是特别好,在创新上要从绘本的思想方面考虑,要贴近现代生活发展的故事,也就是今天说的讲中国故事,绘美好生活。第二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同学们有一个最大的体会就是除了展览机会少,也没有更多的教学奖励机制,以后要就绘本推广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上做一些调整。第三是用绘画手法和风格来强调主题并凸显作品想要表达的本土人文精神。第四是坚持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基础上的吸收和融合。绘本创作要尽可能地拓展视野,挖掘民族语言,回归本位,探索创新具有中国本土人文精神的绘本作品,并将之推向世界。    

  (通讯员:周俊 配图选自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第四届架上连环画重庆巡回展)

  

网站编辑:穆菁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