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jpg
当前位置: 党建网首页 > 新版党建网2016 > 文库专题类 > 党建网专题库 > 专题库 > 红色文艺 > hswy-资讯
赵望云:不画不劳动者
发表时间:2017-04-2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杨 子

 

  雪天驮运图

  赵望云

  “在我的画里,永远不画不劳动者。”画坛前辈赵望云如是说。以劳动者为山水画的“画眼”,描绘农、林、牧、猎环境下的山川村落,是“长安画派”的精髓,也是“长安画派”艺术主张“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体现。

  赵望云是20世纪上半叶到民间去、表现民生的艺术大众化思潮的先驱,也是“长安画派”的奠基者和创始人。他开辟了“直面生活”的艺术之路,始终践行以人民为创作的主角,与当代“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处。

  日前,“回望云峰——中国美术馆藏赵望云作品巡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行,展出中国美术馆藏赵望云经典作品150余幅,较为全面、系统地呈现了赵望云的艺术历程和艺术成就。作品回到故乡,这是一次“省亲”般的回望。

  “‘到民间去’的口号,无须再喊,但希望我们生在乡间的人们,走入城市之后,不要忘掉乡间才是。”在《赵望云农村写生集》自序中,他如是写道。20世纪3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的激励和欧洲社会主义运动所带来的“普罗文艺”的影响下,当时文艺界喊出了“艺术到民众中去”“艺术家应该走出象牙之塔,来到十字街头”的新口号。赵望云在齐白石借古开今、徐悲鸿借西济中的两条道路之外,开辟了直面人生、直面劳苦大众的新路子。他把中国画带向“十字街头”,拉到农村,拉到边远山区,把眼光集中在劳动者身上,去描绘普通人的生活景象和自然风光。主题内容切中时弊,带有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为中国画的创作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我是乡间人,画自己身历其境的景物,在我感到是一种生活上的责任,此后我要以这种神圣的责任,作为终生生命之寄托。”赵望云以“乡间人”的出身和视角,在塑造自我质朴、敦厚的内在骨气的同时,也使其对于农民生活和情感有着天然的亲近。从1932年开始,赵望云接受《大公报》委托进行“农村写生”活动,持续了数年时间,在行走中以自然、平易、朴实的艺术手法捕捉和描绘了大量农村生活实景。这些作品图文相应,强调绘画的情节性与文学性,犹如低声沉吟的乡村民谣,以其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明白晓畅的宣传作用,激发着广大民众在战乱岁月的深沉共鸣。

  抗日战争时期,赵望云又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中,他以笔为枪,撰文作画,出版《抗战画刊》,关注社会问题、揭露社会黑暗,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郭沫若在上世纪40年代参观赵望云展览后赠诗赞曰:“我手写我心,时代惟妙肖。从兹画史中,长留束鹿赵。”

  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说:“赵望云先生是最早身体力行到农村写生,用画笔反映农民疾苦和描写乡村自然景色的艺术家,是开艺术新风的人。他的这一创举对中国人物画、山水画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影响波及全国,启发了当代人,直到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网站编辑:穆菁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