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于无声处最有情 国家京剧院《生死契约》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发表时间:2018-09-19 来源:央广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央广网北京9月18日消息(记者王子衿)十八位村民签下分田到户的“生死契约”,没有豪言壮语,只是相约如果有事子女由乡亲一起养;临行前妻子在寒风中依依惜别,带头人杨东昌说“回吧,回吧”,夫妻之间的爱情没有海誓山盟,却更令人动容……9月17日,记者跟随由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2018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媒体进院团”活动走进国家京剧院,该剧院现代京剧《生死契约》正在进行彩排,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故事历经40年仍然震撼人心。

     

     

    9月17日,现代京剧《生死契约》在进行紧张的彩排  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对于中国而言,小岗村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一段生动的往事,更是一种改革精神的代表和象征,也因此成为了诸多艺术作品的素材来源。此前凤阳花鼓说唱《情满小岗村》、现代京剧《天地人心》等演出后都有不错的反响,而本次国家京剧院推出的《生死契约》也对“小岗村”进行了新的诠释。

      据国家京剧院党委书记宋晨介绍,秉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生死契约》剧组主创、主演分别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8月期间六次赴小岗村,安徽省蚌埠市高埂村、大孔村等进行采风工作,《生死契约》青年编剧高明更是一人在当地驻扎30天,与当地村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畅谈当年细节。

     

     

    图为国家京剧院党委书记宋晨介绍《生死契约》创作情况  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高明告诉记者,在采风过程中,受小岗村当地一位老人“当年我们是改革的带头人,现在我们年纪大了,但还要做新时代改革的追随者”触动,她选择将“站在新时代高度回望小岗村改革精神”作为剧目切入点和主题,以新观念、新角度对小岗村这个并不算新颖的题材进行新的表达。也正是因为采风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高明才用仅21天就完成了这部现代京剧的创作。

      京剧变得更“好看”了,这是央广网记者观看完当天《生死契约》第四场彩排后最大的感受。相比结构相对保守与缓慢的传统京剧,《生死契约》在结构上更加紧凑,部分场次中借用了影视蒙太奇的表现方式,运用不用空间的同时对话让故事更加流畅活泼。“对于现在的京剧而言,我们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让观众能坐得住”,高明认为。

     

     

    图为《生死契约》人物形象设计展示(局部)  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2011年毕业后来到国家京剧院从事编剧工作的高明曾凭借《江油关》《青山依旧》和《生死契约》三次入选“文化部剧本扶持工程”,对京剧创作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对“时代气息”的重视。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高明也告诉记者,《生死契约》剧本尊重并保留了京剧的叙事结构与表现规律,但又在结构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整合与突破。同时,剧本以诗化的唱词、韵律化的念白和京剧化的情节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既有京剧艺术个性,又符合当今时代审美节奏和气息。

      据悉,《生死契约》目前已正式进入紧张排练阶段,将于9月24、25日在梅兰芳大剧院首次与观众见面。

    (责任编辑:陈蓉)

    网站编辑:唐明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