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弄清“我是谁”才能讲好地方故事
    发表时间:2018-07-1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肖怀德

     

      只有从文化资源走向文化叙事,才能真正树立当地文化的主体性,真正塑造一个有灵魂、有体温的文化母体。

      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每个地方几乎都有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包括名山大川、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如何保护、传承与利用好这些资源,促进它们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当前各地普遍面临的文化建设难题。

      我们在各地考察,经常发现很多地方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形,有些地方官员、文保人员认为,只要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管什么内容,先保护起来再说。至于为什么重要?重要性在哪里?他们并不能说得很清楚,因此就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

      然而,每个地方的传统文化资源在价值和意义上,其实是不同的。如果没有从认知上理解这些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我们在具体的保护利用行为上,就容易出现轻重不分,张冠李戴的现象,也会造成不合理的保护、破坏和开发行为。

      如何去认知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每个地方的文化资源,往往呈现散落化、隐形化、基因化的特征,其中的原因有:一是当前的行政区划划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传统文化形成和演进线路的系统化认知与整合;二是随着时间流逝,很多文化信息被掩埋在黄沙下,存储在历史典籍、地方志、出土文物上;三是随着人类知识体系的日益专业化和细分化,往往某一个专业系统、某一种类型的专家并不能呈现某一类资源背后的文化信息全貌。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跨学科的协作与努力,把这些散落的、隐形的文化信息重新梳理、挖掘出来,通过历史文脉和历史叙事的梳理,把内在的文化精神提炼出来。

      比如,从时间上,应该如何进行前后历史的延展和定位?这些文化资源与历史前后的典故、遗址的关系如何?从社会生态上,这些文化资源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如何?是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潮影响下诞生了这样的文化资源?从空间上,是什么样的地理地貌、空间环境下形成了这样的文化资源?它们与周边地理环境中的其它文化遗存的关系如何?

      如果不从这些维度进行深入的定位、挖掘和解剖,仅仅是用一些共同的文化符号去挖掘文化资源、讲述故事,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地方讲故事的方式很浅层化,或者在重复地讲一个故事,而且讲不进去。比如我们看到大运河沿岸的诸多城市、村落往往在讲一个故事,山西的诸多城市和区域都讲一个晋商故事,黄河沿岸的诸多城市、村落也在讲一个故事。

      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叙事,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回答的是我有什么的问题,后者回答的是我是谁的问题。只有从文化资源走向文化叙事,才能真正树立当地文化的主体性,真正塑造一个有灵魂、有体温的文化母体,也才能真正吸引到别人来感受,来品鉴,来回味。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赵丹阳)

    网站编辑:唐明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