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杨仁明:文艺人的名号
    发表时间:2017-11-17 来源:学习时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时下,很多地方在“文化自信”的牵引和感召中,以各种不同方式,推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这是很值得肯定的。近来,某地公示了“文艺大师”“文艺名师”培养对象,其用意固然是好的,但也需要斟酌考虑。

      中华文明沉淀于五千年不间断的沧桑流变,纳于百川,博大精深,凝聚着磅礴的智慧,闪耀着瑰丽的光芒。政府重视和推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既是职责所在,也是使命所系。因为我们相信: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基本标志、特定符号、血脉基因,并为之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其作用无可替代。

      繁荣和发展文化艺术事业,坚守文化自信的终极理想,坚定文化自信的民族信念,树立文化自信的民族精神,应当深层思考三个根本性问题:该以怎样的心态去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该以怎样的姿态沐浴文化自信的魅力?该以怎样的行动去践行文化自信的使命?

      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不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先秦,还是名家辈出、泰斗林立的秦汉,不论风骨卓然、纵横清谈的魏晋,还是诗词高耸、艺术辉煌的唐宋,抑或戏曲小说冠绝当世的明清、新文化狂飙突进的近代,后世公认的“文艺大师”,无一不基于其思想的独立判断、执着的文化修炼、天赋的灵感启迪,并最终以作品来奠定其艺术高度和人格厚度。

      在文艺发展的大时空中,人们渐渐形成了“历史只承认作品”的基本认知。在而今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人心浮躁,一小部分文艺人基于功利之自我包装,或借壳上市,或攀龙附凤,或拿钱开路,进行自我张目,“大师”一词已被贬值并形成泛滥。这是文化发展的一大时弊,更是真正潜心修为的文化人之心痛。

      文化艺术必须坚守最基本的人文精神,才能开放出最精美的文化艺术之花。文化和艺术,不是搞基础建设,只要给钱给物,就能立竿见影。文化和艺术,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终极“奢侈品”,它之所以昂贵和奢侈,是缘于其形成过程的艰辛和漫长。

      “文艺大师”只能依靠文艺人的自我精修和虔诚求索,才能最终破茧成蝶,才会实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不得半点掺杂使假和偷工减料,更无任何“终南捷径”可走。以政府的名义来培养甚至命名“大师”则须慎重,要尊重文艺发展规律,注重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历史是无情的镜子,万不可敷衍。因为只要站在它面前,任何瑕疵都可以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干任何一项事业,必须尊重历史,才经得住历史的检验。这是我们思考问题、制定规划必须坚守的底线。文艺工作也不例外。文艺追求纯粹,亦必须立足纯粹。纯粹之艺术才是大美之艺术。它需要一种精神的支撑,那就是:坚守沉得住、钻得深、立得稳的文艺精神,不为名利所缚,不为世俗所惑,不为困难所阻,坚定向前,以一颗纯正的文艺之心,去创造大美无限的文艺作品。

      文艺人的名号,只有其作品才能给出。作品才是文艺人最后的身价并成为历史认可的名片。离开作品,一切都是浮云。

    (责任编辑:武淳)

    网站编辑:付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