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让中华诗词萌发时代活力
    发表时间:2017-08-2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袁行霈 杨志新 王贺

     

      中华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后,中共中央提出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任务,并且作出了许多重要的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诗词的独特魅力和作用,他说“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刘云山、刘奇葆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对新形势下传承和发展中华诗词提出过明确要求。马凯作为国务院领导同志,多年来给予诗词界巨大的关怀,为推动中华诗词的复苏、复兴,付出了无数心血。他曾在《努力办好中华诗词研究院》的讲话中指出:“中华诗词以汉字为载体,借助于汉字方块、独体、单音、四声的独特优势,按照美学规律的格律规则,形成了同时兼有均齐美、节奏美、音乐美、对称美和简洁美的大美诗体。”“中华诗词在记载历史、传承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交流情感、享受艺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明珠,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经过一段历史曲折后,中华诗词在当代逐渐萌发出巨大的活力,越来越多的人读诗、写诗、研究诗、收藏与整理诗词文化典籍、传播中华诗词文化。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借用白居易《与元九书》中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两句,鼓励作家、诗人“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借用赵翼《论诗》中的“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提倡文艺作品要重视创新;他还回顾了古代诗歌的传统,“《古诗源》收集的反映远古狩猎活动的《弹歌》,《诗经》中反映农夫艰辛劳作的《七月》、反映士兵征战生活的《采薇》、反映青年爱情生活的《关雎》,探索宇宙奥秘的《天问》,反映游牧生活的《敕勒歌》,歌颂女性英姿的《木兰诗》等,都是从人民生活中产生的”。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出台的《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最近两办联合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都对传承和发展中华诗词文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可以看出,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国家文化自信、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中,党和国家把中华诗词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

     

      中华诗词呈现出从复苏到复兴的良好发展态势

      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中华诗词呈现出从复苏到复兴的良好发展态势,在创作、理论研究、文献史料整理、诗词教育、出版传播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绩。

      创作方面,写作者与作品数量都明显增加。据统计,从事诗词写作的人数,全国约有100多万人,每年新增诗词作品多达10余万首。不少诗词作者能熟练驾驭诗词艺术,结合时代精神,创作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

      为了推动现当代中华诗词的评鉴和研究等工作,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了中华诗词研究院。一些高校和民间团体也成立了诗词研究机构。不少古代文学学者、现当代文学学者加入近现代和当代诗词研究队伍,在中华诗词文学史地位、诗词分体研究、个案研究等方面,逐步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文献整理是诗词理论研究、教育开展以及传播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当代诗词文献整理已初见成效,诸如《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中华诗词文库》等陆续出版。此外,诗词文献的数字化工作在国家专项资金的资助下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中,也在加快进行。

      近年来,诗词教育工作得到了教育机构、研究机构、诗词学会等多方面的重视。诗词教育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诗词赏析、诗词评论,延伸到了诗词创作等方面。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寓教于乐”,将审美、情感与道德融入到诗歌的诵读与诗意的讲解中,丰富了诗词教学的内涵。

      中华诗词的推广和传播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借助电视传媒手段传播与推广中华诗词,取得成功。2016年至2017年,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两季《中国诗词大会》,尤其是第二季将传统文化以新颖活泼的电视综艺形式呈现出来,引发全民收视热潮。社会上举办的各类诗词文化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受到了普遍欢迎。

     

      传承和发展中华诗词需要重视的几个方面

      要将传承和发展中华诗词放在增强国家文化自信、助推民族复兴的大格局中去思考、谋划,并切实贯彻下去。十八大以来党的方针政策为繁荣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诗词、书法、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并且在国家层面给予了具体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化界、学术界、诗词界要认真学习、深化认识,吃透用好中央精神,树立传承和发展中华诗词的责任感与自信心,让中华诗词承担更多复兴传统文化的责任。

      要总结经验和规律,鼓励诗人创作时代精品,夯实理论研究基础,推进文献史料整理工作,开展好诗词教育与有特色的文化活动等。中华诗词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和当代经验。在推进工作时,一定要善于坚守诗词的艺术准则,考察近百年以来诗词创作和研究的历史,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为推进诗词发展做好基础工作。

      要做好“诗词+”工作。回顾近几年的文化政策,诗词处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承担着复兴传统文化的重任。它绝不只是诗词界的内部事宜,而是关系着各种文艺形式、关系到文化发展并且关联着各个领域的大事。因此,要推进“诗词+”工作。要构建一个综合性、开放性的平台,借助这一平台,打通诗词界、学术界和民间,联合社会各界谋求共同发展。诗词界还要多做加法,在原有工作方法与工作规模的基础上,努力将诗词与音乐、美术、舞台艺术等方式结合起来,将诗词与互联网、云端平台、微平台联系起来,为诗词插上翅膀,促进它更快更好的发展。

      传承与发展中华诗词,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需要发动整个诗词界、学术界、文化界人士千方百计实施的文化工程。作为专项文化机构,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华诗词学会要一如既往地与各界人士联合,做好诗词文化发展的统筹、策划以及具体开展的各项工作。“斯文在兹,幸不坠也”,中华诗词必然会经由当代传承久远,并且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坚信这一点。

      (责任编辑:武淳)

    网站编辑:唐明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