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jpg
当前位置: 党建网首页 > 新版党建网2016 > 文化大观
别让资本“导演”电影
发表时间:2017-01-23    来源:学习时报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陆绍阳

 

  新世纪以来,随着产业化步伐的加快,电影行业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创作上,从作者化向大众化转向,寻求大众趣味,以最大公约数为基准的流行趣味被膜拜。艺术的要义是创新,这需要对人性有深入的挖掘,对人与周遭世界的关系有独特的发现。

  2016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457.12亿元,中国电影自从2002年全面实施产业化政策以来,电影产业振兴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时隔14年后,票房收入和2002年的10亿元相比,已经翻了47倍,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市场的繁荣是由多方合力促成的,其中资本的力量尤其明显,一方面,它对市场规模的扩展,电影生产力的解放,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它的逐利性,甚至贪婪性也直接影响了电影创作的方向。

  首先,资本的逐利性约束了创作的自由度。现在每年都会造就几位迈进亿元俱乐部的导演,这时,资本就会快速跟进,资本是有嗅觉的,哪里有利润就会往哪里流动。吸引那些高票房导演的条件相当优越,但资本的投入是要求回报的,在给导演奉上丰厚股份时,都会附带两个条件,一是签订多部戏的长约,二是对高票房的要求。这无形中也就束缚住了创作者的手脚,导演拍任何影片时,就要以市场回报为先,拼命寻找“爆款”产品。为了把风险降到最低,效仿票房成功的类型片,符合流行趣味、明星阵容、视觉效果成为标配,可以预见,这样“配方式”的产品将会越来越多。可以说,成也资本,衰也资本,资本进入电影业本来是好事,但如果背离了电影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核心,商业属性压制了审美属性,电影产品就不可避免地趋向单一,电影的多样化发展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其次,资本快速回本的要求使得创作者顾不上花时间打磨作品,因为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高额回报,那些已经有了人气指数的IP被疯狂追逐,一首流行歌曲、一出舞台剧、一部网络小说、一个电视栏目,只要一时有人追捧,就会被制片人抢购,于是,7天拍一部电影的现象也不足为奇了。快速推向市场,趁IP的热度没散,实现最大限度的市场回报,制作速成、通俗、短期流行的作品就成为通行的法则。但从业者可能都忽视了一个常识,在文化发展中,速度只能代表效率,并不能真正体现文化的繁荣。快甚至是艺术的敌人,急就章生产出的“快餐式”作品不可能有多少文化含量,因为文化的醇香来自于“慢炖”和“熬制”,文化之树需要耐心的培育,缓慢的生长,否则只会导致徒有其表的空心化。

  资本快速回本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借助植入广告,尤其是高成本电影制作者会千方百计让资金尽快回笼,植入广告被认为是最便捷的选择,创作未动,营销先行,植入广告也就成为干预电影创作“看不见的手”。稍加琢磨,就会发现,有能力在银幕上做广告的往往是大型企业,特别是奢侈品公司,为了配合植入商品,场景的设置,人物的身份就要受限定。绝大多数情况下,城市中高等收入人群的生活空间和日用消费品才有植入的机会,这就导致了故事的单一化和空间的狭窄化,无形中就排挤了人民大众的生活空间,农村生活更是在银幕上难得一见。这样的影片多了,就会造成观影者对中国人真实生活认知的错觉,而随着植入的强制性商品被不断展示,消费主义倾向被推崇和合理化,一种崇尚精致、奢靡生活的价值观可能被放大,而原先的节俭观念被放弃,最终导致中国的传统美德被改写!

  如果资本当道,要不了多久就会改变整个电影的生态,因为作品、创作者和观众之间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关系,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制片人来投其所好,就有什么样的电影,比如,网生代构成了电影的主力消费群,那制片人就不断推送玄幻、穿越剧来迎合他们,这些都是商业逻辑侵蚀文化逻辑的表现。

  新世纪以来,随着产业化步伐的加快,电影行业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创作上,从作者化向大众化转向,寻求大众趣味,以最大公约数为基准的流行趣味被膜拜。艺术的要义是创新,这需要对人性有深入的挖掘,对人与周遭世界的关系有独特的发现。电影是文化的一部分,因为受众面广,影响力大,成为提升全民族文化品质最便捷的途径,但如果电影一味由资本逻辑主导,就会离艺术渐行渐远,它作为文化的贡献也就几无可能。

  (责任编辑:王碧薇)

网站编辑:唐明涛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