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雪域天路上的最美“逆行者”——记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队
    发表时间:2018-11-27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党建网记者 陈蓉

      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川藏、新藏两线地处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进入十月,内地秋意尚浓,而绵延2800余公里的“天路”已然迎来了料峭冬寒。

    支队官兵坚持战斗在千里川藏线上

      担负这两条“生命线”养护抢险任务的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队官兵,常年经历“一日有四季,常年备寒衣”的风霜洗礼。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艰巨的保通任务和近在咫尺的生死考验,全体官兵叫响“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斗志更高”的战斗口号,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在2000多公里的“生命线”上甘当路石、无私奉献、尽忠职守、无怨无悔。

     

      冲锋在前 传承“两路”精神

      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之际,作出要大力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重要批示后,该支队在新时代面对重组调整,始终将其作为独有的红色基因赓续传承、铸魂励志。

      危难关头,总有一群“橄榄绿”向灾区逆行。2018年7月11日凌晨3时许,川藏公路波密县索通村发生大型冰川性泥石流灾害,200多米路基被埋,60多米路基被掏空,泥石流堆积物达2万余立方米。一侧是怒吼滚滚的帕隆藏布江,一侧是高如山丘的泥石流堆积物,8名先遣队员,徒步穿越在淤泥遍地、凶险万分的灾害现场勘察灾情。抢通中,养护十三中队操作手丰大富,连续工作16小时,无论暴雨或日晒,始终忍受生理极限不下火线,打破了中队操作手连续抢险作业时间的最高纪录。13日15时43分,经过参战官兵50多个小时连续奋战,索通村路段成功抢通。参与索通村抢险的支队长陈军介绍:“道路的抢通,让30多名返回墨脱的群众、60多名计划前往墨脱的游客,安全顺利踏上了旅途。”

    支队官兵用挖掘机清理泥石流

      灾害不分昼夜,战斗随时打响。9月10日,刚抢通不久的川藏公路芒康县觉巴山路段再次爆发4处泥石流灾害,总计方量约1300余立方米。

      再度闻灾而动的养护五大队教导员沈刚的战地动员简短有力:“同志们,觉巴山是川藏线最危险路段之一,这里长眠着我们的烈士袁耀武。我们所要去完成的使命是老一辈护路兵用生命所守护的。泥石流将路掩埋了,但先烈身上的这种‘用生命托举川藏线’的精神不能丢!”

      在临江、暴雨不断的抢通现场,五大队所属十九中队官兵战天斗地,不惧生死,仅用3小时成功打通道路,受阻的500余台车辆,上千余人全部安全顺利通过。

    支队官兵解救川藏线上受困游客

      仅3个月内,该支队就累计抢通道路数十公里,清理泥石流堆积物6万余立方米,被进藏游客和各族群众称赞为“困难与危险面前的逆行者”和“雪域天路最可爱的人”。

     

      攻坚克难 守护“墨脱”公路

      要想富,先修路。“打通扎墨公路,是墨脱人民的世代梦、共同梦。从20世纪60年代起,党和政府就在为打通这一公路进行着不懈的努力,1994年初步建成了一条泥土公路,1995年国家再次投资进行改造。”但因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年通行时间仅能维持4个月左右,根本算不上一条真正的公路。

      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为了让改革开放的阳光洒满西藏的各个角落,国家投资9.5亿元建设全长117公里的扎墨公路,这一项目当年被列为西藏自治区1号工程。在这一项目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打通3300多米长的嘎隆拉山隧道任务交到了武警某部交通第二、三支队官兵手中。

      嘎隆拉隧道进口海拔3771米,出口海拔3630米,最大埋深821米,创造了“构造运动最强烈、地震烈度最高、地质病害最多、地形起伏最大、山地垂直自然气候带最完整、降水量最大、自然坡度最大”七项世界之最,被地质专家誉为“隧道地质病害百科全书”。

    支队官兵冒雪施工

      交通第三支队政委李向华说,嘎隆拉隧道不仅施工难度大,气候环境也异常恶劣,嘎隆拉山顶常年积雪平均达5至6米厚,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大雪封山后,官兵只能靠储备的粮食、干菜、罐头补充体能,很难吃到新鲜蔬菜。时间一长,80%以上的官兵出现了头发脱落、指甲翻卷、牙齿松动等高原病症。

      “在一个接一个施工难题面前,官兵们创造性地总结出主被动保温工艺,采用对原材料进行热搅拌,覆盖塑料薄膜、棉被、电热毯循环加热保温等多项措施,保证了冰点条件下混凝土凝结效果。”交通第三支队工程师布琼介绍说。

    参加墨脱公路嘎隆拉山隧道施工的部分支队官兵

      经过官兵连续两年多的不懈奋战,被誉为西藏墨脱公路“咽喉工程”——全长3310米的嘎隆拉隧道在2010年胜利贯通!2013年10月31日,随着嘎隆拉隧道竣工交验,墨脱公路全线贯通!

      公路建成后,与以往翻越嘎隆啦雪山路段相比,缩短里程约25公里,有效避免了雪崩等公路灾害对交通的影响,通行时间和行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据数据显示,2010年后,进出墨脱车流量、游客量连年增加,2014年接待游客9.61万人次,2017年外来游客总数达11.14万余人次。

     

      不畏牺牲 践行忠诚使命

      2015年5月14日,尼泊尔发生特大地震,支队官兵受命全力抢通道路,展开跨国救援。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特大地震,我国西藏多地受灾。交通第三支队养护十二中队受命第一时间开进受地震破坏最严重的国道318线,担负聂拉木至樟木段道路抢通任务。余震不断、狂风不止,山体上泥沙、石头哗哗滚落,峭壁上的巨石随时都有出现垮塌的可能,抢通任务面临的挑战极大。

      “前方有30余辆身处险境的私家车、运送物资车辆和隧道对面亟待救援的群众,同志们全力挺进!”对讲机中传来指挥员的声音。

      在明知作业危险系数极高的情况下,战士何剑波主动请缨,第一个驾驶挖掘机冲了上去。

      “我经验丰富还是班排骨干,情况危急,我不上?谁上!”何剑波毫无迟疑地说道。

      当他驾机快要翻越塌方体时,突然挖掘机履带一滑,溜到了离悬崖边仅有1米的位置。山体上滑落的石块不断冲击着挖掘机。只听“咚、咚”两声巨响,驾驶室被石块砸了一个大坑。何剑波咬紧牙关、克服恐惧,凭着早一分抢通这条生命线的坚定信念,最终打通了隧道,和战友们成功完成抢通任务,确保了后续救援的顺利展开。

      这样的生死考验,这样的险象环生,对于支队官兵们而言,已是家常便饭。“我们是军人,再危险都要冲上去。”这句简单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许许多多和何剑波一样不畏困难、甘于奉献的交通兵们的心声。正是这份不惧生死的血性与担当,筑起川藏线交通兵们的铮铮铁骨。

      驻守一方,造福一方。在川藏线担负抢险保通任务的交通第三支队全体官兵,常年与泥石流、雪崩、塌方等各类频发性自然灾害做着殊死搏斗,他们不忘先辈遗志,把“用生命托举川藏线”的精神深深根植心间,用英勇顽强、能打敢胜的实际行动为川藏公路、过往人员保驾护航。

    网站编辑:王高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