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退伍不褪色 奋战戈壁滩——记武警鄂尔多斯支队共产党员退伍老兵孙大海
    发表时间:2018-11-26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党建网记者 陈蓉

     

      中等身材、皮肤黝黑,拿起铁锹,只要挖三下,就能精准挖出一个沙柳坑,这就是官兵们口口相传的“治沙能人”孙大海。

    孙大海

      我祖籍山西,1998年12月入伍,新兵下队被分到了杭锦中队。下队第五天开始,我就加入了修筑“穿沙公路”的大军,和数十位战友一起边修路边种沙柳。”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孙大海历历在目。

    “穿沙公路”旧貌

      1997年,“穿沙公路”开始修建,历时3年,全长115公里。这条两边长满沙柳的黑色油路,从杭锦旗锡尼镇出发,犹如一把绿色利剑,径直插入库布其沙漠腹地,硬生生将沙漠拦腰“劈断”,成为一条连接外界的“通天大道”。

    如今的“穿沙公路”

      最早修这条路时,是武警官兵打头阵。“那时候,中队只要有时间就会派人去,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多天。条件非常简陋,战士们只能住帐篷、吃干馍、喝冷水。”孙大海感慨地说道。

      为了能够精确挖出适合种植树木的树坑,每个战士的手上都留下了厚厚的老茧。有时在沙漠里一天干下来,水壶里的水早喝光了,大家只能就近找些甘草根嚼嚼解渴。艰苦的条件、肆虐的风沙,没有吓退一个官兵,反而激发了大家战天斗地的勇气和信心。“那时,我们一个人一天平均能种300多棵旱柳或700多棵沙柳呢!”孙大海自豪地说。

      黄沙遮天蔽日,长风扫天荡地,最惹眼的便是一个个汗流浃背、使劲抡着铁锹的橄榄绿,他们是力量,是号角;他们是后盾,是长矛。他们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头至今感动着驻地老百姓。

      五年后,孙大海退伍,他没有选择回家就业,而是留在驻地,继续植树造林,今年已是第十九个年头了。当被问及后悔不后悔当时的选择时,他坚定地回答:“决不后悔,退伍不褪色,我要尽我所能为‘第二故乡’继续做贡献。”

      为了支持他的植树事业,妻子放弃了在老家的工作,过来陪他一起植树。老母亲由于身体不便,带着孙女还留守山西老家。夫妻俩只能逢年过节,抽空回去看望老人。女儿赌气问爸爸:“树才是你孩子吧。”但每每和他视频时,都不忘关心他种树的情况。说到这里,这位铁血男儿有些哽咽了:“全家人都很支持我,但作为父亲、儿子和丈夫,我很愧疚,这些年时间都花在了植树这一件事上,忽略了对家人的陪伴。”

      正是这份家人的理解与支持,让孙大海更加坚定地战斗在防沙治沙、植树造林的第一线。他已记不清自己种了多少树,也不知道有多少战士像他一样为了给“第二故乡”添一点绿而呕心沥血,但他知道,每年植树造林的季节,都会有一支橄榄绿奋战在戈壁沙滩,以“穿沙精神”蚕食着库不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让裸露的黄沙一点点变为绿水青山!

    网站编辑:唐明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