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西藏军区日喀则军分区边防一线部队见闻
    发表时间:2018-04-08 来源:《党建》杂志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岗巴营、查果拉、乃堆拉、詹娘舍、塔克逊……在西藏的雪域高原,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边防营连驻地和哨所的名字,既令人神往,又让人望而生畏。带着崇敬与探寻,本刊记者登上一座座“雪山孤岛”,走近一个个“忠诚卫士”,至诚地倾听着他们的心灵独白,感受他们真实的精神世界。

     

      

    壮歌回荡在雪峰之巅

    ——西藏军区日喀则军分区边防一线部队见闻

     

    本刊记者 孙进军

      3月下旬的喜马拉雅山北麓,依然冰天雪地,寒气袭人。这座平均海拔4800米、含氧量不足内地50%的冰峰雪岭,既是“生命禁区”,又是据守西藏的要冲,历来都是艰难险阻和牺牲奉献的代名词。西藏军区日喀则军分区的所属部队就驻扎在这里。一代代戍边官兵爱党爱国爱边关,像钢钉一样铆在雪域高原,将铮铮誓言镌刻在雪峰之巅,用青春和热血筑起雪域边关的钢铁长城。

     

      身处边关,挑战极限,革命信仰咋坚守?官兵们说——

      “哨所挂在天边,忠诚永驻心间”

      岗巴,藏语意为“雪山下最美的村庄”。

      一踏入岗巴县,才发现完全名不符实:这里地处偏僻,荒凉贫瘠,平均海拔4810米,年平均气温零下4摄氏度,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每年有200多天刮8级以上大风……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禁区”。

      有中国领土的地方,就有中国军人。岗巴边防营1961年进驻此地,成为全军驻地海拔最高的建制营。如此恶劣的环境,官兵靠怎样的信念戍守边关?

      走进岗巴营大门,一副醒目的对联让记者眼前一亮。上联:坚守再难,也要克服万难,日复一日矗立风雪边关。下联:巡逻再险,也要执着涉险,年复一年用脚丈量雪线。横批:忠诚于党。

      “雪域高原有禁区,听党指挥无盲区!”营长姜军的话掷地有声。

      忠诚基因代代传。在岗巴营荣誉室,有一枚芒果干、一块奖牌和两面锦旗,令所有岗巴官兵引以为豪。那枚芒果,是1968年毛主席赠送的,官兵们舍不得吃,便珍藏起来,一直保留到现在;那块奖牌,是“全军基层先进党组织”奖牌;两面锦旗,一面是1965年国防部授予的“高原红色边防队”荣誉称号,一面是2016年中央军委授予的“高原戍边模范营”荣誉称号。官兵们说,这是我们一生的荣耀,也是卫国戍边的力量源泉。

      如今的岗巴营,干部看得最多的是地图,跑得最勤的是哨卡,研究最多的是战法,全营90%以上的干部骨干是“边防通”“敌情通”“地形通”。他们佳绩不断:近3年来,创新40余项训法战法,在上级军事比武中6次夺冠,所属党支部个个是先进……官兵们常常扪心自问:“身在边关,如果我们不忠诚,武艺练不精,靠什么保家卫国?”

      一年寒冬,一伙不法分子企图入境进行分裂破坏活动,岗巴官兵奉命前往某山口执行潜伏拦截任务。1小时,3小时,5小时……他们在雪地里整整潜伏了12小时。其间,班长谭青顶不慎被山石砸断肋骨,却没吭一声,直至圆满完成任务。每次提起此事,他都笑着说:“断的是肋骨,挺起的却是中国军人的脊梁!”

      “查果拉,伸手把天抓……”岗巴营一连所属的查果拉哨所,海拔5318米,5个固定巡逻点都在海拔5500米以上,最高点位海拔6900米,是全军海拔最高、条件最苦的哨所之一,被称作“挂在天上的哨所”。

      “哨所挂在天边,忠诚永驻心间!越是条件艰苦,越要坚守信仰,越要坚如磐石,锻造绝对忠诚的戍边人,争做习主席的好战士。”查果拉所在边防团政委施红刚说道。他说,这里的官兵,常常脸被灼伤,指甲凹陷脱落,嘴唇干裂乌紫,一张张黑脸膛写满与年龄不相称的沧桑。尽管如此,却无一人叫苦叫累,无一人装熊退缩。

      “不上查果拉,不算真英雄!”据一连连长曾开元介绍,每逢查果拉进点前,一封封血书便会飞往连队党支部。有的官兵咬破手指,用血写下誓言:一切交给党安排,青春献给查果拉。

      “一连有个好传统,最艰苦的岗位、最危险的任务,党员骨干总是冲在最前面。我是连队干部,关键时刻不能当孬种!”坐在面前的藏族副连长白玛多吉,话语坚定而自信。这几天,他又一次毛遂自荐,第五次申请上查果拉哨所当哨长。

      “走在巡逻路上,每当远远看到哨所顶端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我们都无比兴奋和自豪,浑身就充满了力量!”白玛多吉深有感触地说道。他永远记得第一次踏上国境线的那次经历,那天因高原反应强烈,加之身体不适,他不停呕吐,阵阵眩晕。这时,正好有几个邻国军人巡逻途经此地。见此,白玛多吉迅速挺起腰杆,昂首挺胸、精神饱满地与外军人员擦肩而过。待对方走远后,他便瘫倒在地,呕吐不止。他说:“祖国就在身后,决不能在他们面前丢了中国军人的脸!”

      “在边关,祖国是具体的。踏入这里的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萌发强烈的爱党爱国之情。”提起上等兵任浪,战友们几度哽咽。参军后,任浪3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均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一次雪夜巡逻,他坚决要求参加,接连翻越两座雪山后,突发高原心脏病休克。战友们把任浪紧紧地抱在怀里,不停地大声呼唤着他的名字,然而只听他轻轻说了一句“我想入党……”,就再也没有醒来。这名年仅19岁的士兵,用人生留下的最后4个字,宣示了对党的向往和忠诚。

     

      爬冰卧雪,险象环生,生死面前怕不怕?官兵们说——

      “宁洒一腔热血,不丢一寸国土”

    边疆有我,祖国放心!孙进军 摄

      高原,能提升人的境界;雪域,能净化人的灵魂。在西藏边防,最缺的是氧气,最不缺的是精神,官兵看得最重的是使命。

      日喀则军分区院内的大电子屏上,四行红字格外引人注目:距离再远绝不忘忠诚,争做新时代的好战士;氧气再少绝不缺精神,争做老西藏的新传人;海拔再高绝不辱使命,争做打胜仗的刀尖子;环境再苦绝不破规矩,争做守纪律的老实人。

      “这4句话,是党的十九大召开后西藏军区党委号召全区部队开展的‘四绝不、四争做’教育活动的主要精神,目的就是要强化使命意识,确保部队随时能打仗、打胜仗!”日喀则军分区政委许庆明说道。

      詹娘舍,藏语意为“雪山孤岛”,被藏族群众称作“鹰都飞不过去的地方”。哨所海拔4620米,因冰峰独兀、云遮雾绕,被官兵们叫作“云中哨所”。

      雪域的路,处处布满凶险。冰峰雪山间,悬崖峭壁上,车在路上颠,人在车里颠,路旁遗弃的汽车残骸和牛马白骨随处可见。风雪中的汽车,就像扔在冰面上的泥鳅,打着滑吃力地蜿蜒爬行着,随时有可能跌入万丈深渊。

      在去往詹娘舍哨所的艰险道路上,随行的军分区宣传干事宋小理向记者描述着哨所的艰苦:这里吃水靠天、物资靠背,哨所四周全是85度坡度的峭壁。哨所风大,6级以上大风一刮就是300天,官兵站岗还得腰拴背包绳。这里还是著名的雷区,每年雷电期长达9个月,发电机、电视机和卫星信号接收器等常被击毁。每见乌云袭来,战士们不得不赶紧坐在木床上……

      “在这条边境线上,大声喊个口令,都可能引发雪崩。但是,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的职责就是誓死捍卫这片土地,决不能把主权守丢了、把领土守小了!”已在詹娘舍哨所坚守了12个年头的班长詹华说。

      詹华第一次近距离体会牺牲,是在刚入伍的那年春天,他亲眼目睹了那惊险而悲壮的一幕:那天清晨,詹娘舍漫天飞雪,上等兵于辉在执勤时不慎坠入百米深的冰雪山崖。班长靖磊磊见状,不顾一切滑下山崖施救。不料,雪崩来了,两人一起被雪浪卷走。待雪势稍稳后,心急如焚的卫生员王鑫迅速滑下山崖,冲入风雪中寻找,好不容易找到冻僵的两个战友,不料此时雪崩再次发生……第二天,在雪下2米多深的地方,悲痛欲绝的战友们找到了3名烈士……

      从此,詹华立志当个不怕死的兵。他在参加一次边境巡逻时,发现邻国军队人员正在越线修建非法建筑物,便立即上前制止。对方态度傲慢,一名士兵还抓起一块石头冲上前来。詹华临危不惧,毫不退让,指着自己的头向对方大吼道:“有种的,朝这儿砸!”对方士兵吓得手一哆嗦,石头掉落砸在了自己脚上,嗷嗷大叫连连后退。在我边防官兵的严正警告下,对方自知理亏,只好拆除非法建筑物灰溜溜离去。

      “宁洒一腔热血,不丢一寸国土!我们大力弘扬钢钉精神,号召官兵像钢钉一样铆进雪域高原,永远过得硬、钉得进、打得赢、守得牢,让祖国放心,让党和人民放心!”边防某团政委占荣华说道。他说,半个世纪以来,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斗争形势,一批批戍边官兵不辱使命、不惧艰险,在祖国边疆谱写出一曲曲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时代战歌。

     

      抛家舍业,愧对亲人,当兵守边亏不亏?官兵们说——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

    岗巴营的官兵艰难跋涉在冰雪巡逻路上。孙进军摄影

      戍守边关,总有别样的辛酸。

      在官兵眼里,牺牲最大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妻子。在后方,她们既当爹又当妈,上有老下有小,千斤重担肩上挑,还得承受相思之苦。来队探亲,为防意外,万般无奈,最短的只待了3个小时就被劝下山。更令人悲痛的是,塔克逊边防连班长黄颂的未婚妻刘燕,本来是来连队完婚的,却因突发高原性疾病无法及时救治而去世,成为雪域高原“永远的新娘”。

      那年夏天,军嫂付萍第一次进藏,来到岗巴营探亲。到达营部后,才得知丈夫曹型明已登上海拔最高的哨所执勤。更令她没想到的是,连日的大雪纷飞,通往哨所的路比登天还难。眼睁睁看着山顶上的哨楼,就是上不去。

      付萍急得号啕大哭:“这是什么鬼地方?”营长赶紧打开电台,大声吼道:“曹型明,马上站到观察哨顶棚,让你爱人看你一眼!”说完,又递给付萍一个望远镜。不一会儿,哨楼顶上一个模糊的黑点晃了出来。“型明,我在这儿,能看到我吗?”付萍一手拿着望远镜使劲盯着丈夫看,一手用力挥动战士送她的塑料花。就这样,两人挥舞着,呼喊着,眼泪一个劲地往下掉……

      塔克逊边防连饲养员张兵,与妻子胡婷春快一年没见面了。那个隆冬,妻子思夫心切,就自作主张,乘飞机、坐火车、换汽车,顶风冒雪,千里迢迢来探亲,终于相会。到达的当天深夜,狂风乍起,暴雪突袭。睡梦中的张兵突然爬起来,抓件大衣冲进猪圈,将唯一一头小猪仔抱回宿舍,搂在怀里,用体温为它取暖。面对一头雾水的妻子,张兵解释道:“在边关,连种活一棵树都难,更不用说养活它了。这小东西,是我们全连的宝贝,可千万不能冻死啊。”

      “边关这么苦,你到底图个啥?”妻子不解地问。张兵嘿嘿一笑,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雷锋董存瑞……你不守边关,我不守边关,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你?”几句话逗得妻子噗地笑出声来。

      其实,边防军人亏欠的,岂止是妻子?

      “我们的孩子,不是一天天看着长大的,而是一年年看着长大的。”边防某团六连指导员旦增的这句话,戳中了戍边男儿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旦增的女儿出生后,他因担负重要任务,只匆匆回家见了一面,就连夜返回连队,一别就是一年多。在家属院内,女儿只要看到穿军装的,就大喊“爸拉”(藏语:爸爸)。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旦增说,这是战友们最喜欢唱的一首歌。如今,他已是两个女儿的父亲,却仍然聚少离多。一次妻子在电话里告诉他,一天她因高烧卧床不起,饥饿的大女儿央宗哭着把她摇醒。睁开眼一看,只见地上画了一条长长的铁路。女儿边抹眼泪边天真地说:“我要把铁路画到爸爸站岗的地方,让他坐火车回家。我想爸爸……”

      去年3月,一组“冰铠甲”暴风雪中跋涉的照片,“火”了网络和朋友圈。照片中的“冰铠甲”就是詹娘舍哨所的官兵。

      那天,哨长李玉成带领班长马关敬、上等兵黄伟轩和王鹤宇,在执行任务返回哨所的路上突遇暴风雪,大雪就像洪水般快速没过他们的脚面、膝盖和腰部……

      风雪中,他们肩搭着肩,喘着粗气,紧紧相拥,艰难挪行。此刻的李玉成已意识到,他们随时可能遭遇不测。“趁着手机还有电,每人拍张照片,再给家人打个电话吧。”李玉成提议道。可是,雪山上信号弱,电话咋都拨不出去,只能通过微信联系。

      “告诉孩子,他爸爸是个英雄!”马关敬用冻僵颤抖的手指,紧紧按住手机上的语音键,对妻子喊出这句话后,已是泪流满面。李玉成一边安慰马关敬,一边故作轻松地说:“你们转过身去,我要给我的未婚妻录段视频。我怕,我会哭……”两名上等兵,在跟父母语音完后,还不忘将自己的银行卡密码发了回去……

      就这样,4个人坚持着,搀扶着,鼓励着,前进着……10多公里的雪山陡坡,他们整整“爬”了12个小时。当爬上哨所最后的666级冰台阶时,棉衣棉帽和防寒面罩都结成厚厚的冰,俨然一个个“冰铠甲”。后来,这事通过媒体报道后,网上一片赞誉。有网友留言道:高原戍边军人,是和平时期当之无愧的最可爱的人,他们是坚守在世界屋脊上最伟大的生命!●

    本刊记者孙进军(左一)在海拔5318米的查果拉哨所采访。宋小理 摄影

    网站编辑:王高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