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夯实党建思政铸魂工程——复旦大学以一流党建思政引领顶尖一流大学建设
    发表时间:2018-09-25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近几年,学校党委对院系党的工作要求更严,抓得更实,每到年终,院系党建工作都要摆出来‘同台打擂’,作为院系党委书记,压力更大,动力也更足了。”从事近20年党务工作的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党委书记蒋最敏感触很深。

      蒋最敏说的“同台打擂”,是复旦大学近年来实行的党委书记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述职评议考核制度。院系在高校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是整个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的“大动脉”。复旦大学党委着力强化院系党的领导“中场线”,确保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到位。

      办好中国的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最关键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明特征,也是最大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召开后,复旦大学着力构建“三线联动”、立体化的党建工作格局,将党的全面领导融入和内嵌到学校治理各环节,渗透到基层一线“神经末梢”,以一流党建思政工作引领顶尖一流大学建设。

     

      立根铸魂,党建领航——

      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

      国家“杰青”“长江学者”曾晓洋教授是我国集成电路与系统领域的知名专家,也是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职工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支部党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秉持“想国家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的思路,产出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走出了一条学术带头人担任支部书记的特色之路。

      近年来,复旦大学党委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导向,把牢党支部建设“生命线”,突出抓好“一个工程”“五大机制”。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拔政治素质高、党性观念强、有奉献精神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担任党支部书记,实现“党建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比肩并行。

      目前,复旦全校教职工党支部书记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82%,学术骨干、系所科室主任、机关部处长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占56.3%。创新支部设置机制,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完善工作激励机制,健全平台支撑机制,落实考核评价机制,抓住“牛鼻子”,用好“指挥棒”,充分激发了基层党支部的生机活力。

      学校还着力配强院系党务工作队伍,落实党政交叉任职。强化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委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高度重视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把更多的优秀人才凝聚团结到党组织周围。

      “永葆初心、勇担使命,就是要坚持立根铸魂,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把党的全面领导有效融入办学治校各环节和全过程,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说。

      这五年来,复旦大学始终坚持党管办学方向,不断巩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心线”。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始终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确保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坚持党管改革发展,通过完善重大问题议事决策机制,加强对发展规划、治理结构、重大改革等的顶层设计,切实发挥党委把关定向、保驾导航作用。

     

      政治引领,师德为先——

      一批楷模,一种精神,一面旗帜

      “一名党员就是要敢于成为先锋者,甘于成为奉献者!”4月初,在修缮一新的复旦大学相辉堂北堂,反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先进事迹的复旦剧社原创话剧《种子天堂》正式公演。钟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发了社会各界强烈共鸣。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在国家第一届医师节之际,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荣获“中国医师奖”。多年来,葛均波成功抢救超过3100例危重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高达96%以上。

      一位楷模就是一面高扬的旗帜。在复旦这方人才的沃土中,好党员、好老师、好医生不断涌现……学校党委号召全校师生对标先进、见贤思齐,强化责任担当,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在全校营造了崇德尚学、敬业育人良好风尚。

      “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会潜移默化地发生在与他们共处的时时刻刻。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要延续复旦优良的师道传统,真正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在中青年干部教师培训班座谈会上,基础医学院海归教师潘东宁教授言辞恳切。

      复旦大学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约占全校教师总数的60%,每年新进教师超过一半为海归。学校党委不断强化对中青年教师的政治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国情教育,深入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轮训计划。

      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基础性工作。复旦大学党委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按照“四有”好老师和“四个统一”要求,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着力打造一支心有报国情怀、肩扛育人责任、道存师德风范、身怀人格魅力的教师队伍。

      2017年,学校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全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教书育人本职,推广“全员导师制”。成立师德建设委员会,制定师德长效机制建设实施意见,落实师德“一票否决”。修订完善教师管理、考核、激励、评价制度,不断完善教师工作的组织架构和制度保障,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学科研水平全面提升。

     

      五维育德,全员育人——

      全校师生思政工作全面提升

      在坐得满满当当的3108教室,学生们抢着来听的,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新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专题课程。学校相关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先后走上讲台,带领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高校思政课与专业课虽分属不同领域,但都有“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共同使命。物理系教授金晓峰说,专业课、思政课从来不曾割裂,每一门课都应该求真、触情,并传递价值,不仅要帮助学生专业成才,更要促进精神成人。

      “把一切育人元素调动起来。”在复旦大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已经显现,着力推进“五维育德工程”——以德育德、以智育德、以体育德、以美育德、以劳育德,全面构建立德树人体系,扎实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能级。

      “以德育德,即在思政教育体系中,思政课承担着核心任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董雅华介绍,复旦大学通过深化思政课、形势政策课改革,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课程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起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的“三集三提”机制,确保系列专题课程教学效果。

      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不断提升。复旦大学重点建设“4+1+13”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马工程教材+辅助教材”的教材体系,涌现出一批思政课教学科研骨干,不少“网红”教师的课程一座难求。

      以智育德,即通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将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塑造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做一个大写的人。复旦大学着力构筑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主干,以专业课程为支撑的复旦新型课程体系,更加突出育人价值,使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深度挖掘体育和美育的育人功能,是复旦大学的一大特色。哲学学院博士生田博毅是校园戏剧达人,曾获中国校园戏剧最高奖。作为学校博士生讲师团十九大精神宣讲团团长,他奔赴祖国各地开展专项调研10余项,走进农村、部队、学校、企业、街道宣讲20多场。生命科学学院学生江熹霖四年绩点接近4.0满分,不仅斩获号称“全球最难申请的奖学金”——罗德奖学金,还三次参加上海市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分获金银铜牌,被称为“奔跑的学霸”。他说,体育精神和治学精神,有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毅力、执着。

      思政教育不仅在校园里,更在广阔天地间。从珠三角到大西北,从乡镇基层政府到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有复旦特色的实践育人体系逐渐明晰,复旦人实践锻炼的脚步未曾停歇。

      “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瞄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如是说。

    (责任编辑:王仁锋)

    网站编辑:王玥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