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jpg
当前位置: 党建网首页 > 新版党建网2016 > 党建发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现场经验交流会发言摘登
发表时间:2017-04-28    来源:光明日报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贯穿结合融入 落细落小落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现场经验交流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4月21日,中宣部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现场经验交流会。会上,四川成都市、锦江区、武侯区望江路街道、珙县县委宣传部,北京大碗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山东省青岛市崂山风景管理区、重庆市委宣传部分别介绍了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经验做法。本报今日摘发8位发言人的精彩发言,敬请关注。

 

推动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社会生活

  四川省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廖仁松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始终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来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机结合,引领城市发展、弘扬城市文化、锤炼城市精神,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连续3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连续5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在中宣部、省委宣传部精心指导和市委坚强领导下,成都市委宣传部会同有关部门,聚焦“普遍认同”向“共同践行”深化,着力推动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社会生活,在融入贯穿结合和落细落小落实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实践。

  搭建有效平台,注重提高融入的深度。始终将载体建设作为重要途径,推动核心价值观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可学。

  一是融入城市依法治理。将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地方性法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全面推进法治政府、法治成都、平安成都建设;举办法治大讲堂,开展“崇德向善·厉行法治”主题教育,深化“法律七进”,专项整治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努力实现社会规范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用法治手段和制度力量促进文明行为养成。

  二是融入社会基层单元。推动核心价值观全方位、全过程、全口径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与在蓉高校合建全国首家虚拟书院——“纸鸢书院”平台,以学生乐于参与的读书分享、思想交流、线下实践等活动传播核心价值观。结合成都人爱泡茶馆、爱喝茶的特性,在锦江区推进核心价值观融入茶馆文化并全市推广;加大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创意制作和刊播展示,广泛覆盖机关、学校、街道、广场、公交和地铁;打造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社区示范点,推动上街、入院、进楼、入户,实施道德讲堂“六进”活动,让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推进核心价值观示范县乡建设,用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三美”示范村等载体,积极培育文明乡风,引导农村居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三是融入优秀本土文化。充分发挥成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优势,推动核心价值观扎根优秀本土文化,融入群众精神血脉。深度发掘成都地域文化特质,加强历史名人研究,建设孝善文化示范点、乡贤文化和家风家训示范中心,着力传承天府文化优秀基因,弘扬当代价值。推进“书香成都”建设,引导市民在品读好书、感受经典中汲取正能量,荣获2015、2016年度“十大数字阅读城市”。推动川剧、国学等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和“一区一品牌”特色民俗活动,推动成为滋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培育茶馆新文化 践行核心价值观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委书记 陈历章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重在融入社会生活。成都市锦江区以大众茶馆为阵地,以本土文化为媒介,着力培育茶馆新文化,积极探索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新方法新途径。

  “泡茶馆”是成都人最典型的休闲方式,工作之余都喜欢到茶馆品茗聊天、会朋见友、看戏听书。成都茶馆汇聚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承继着独有的地域禀性,是成都人最平常的休闲、生活、社交和文化场所。通过茶馆来传播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受众广、接地气、易接受,有利于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015年底,我们选取7家茶馆试点,去年在52家茶馆推广,促进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一是以主题茶馆的场景重构,推动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根据茶馆位置、茶客群体、服务功能的差异,营造风格鲜明的主题氛围,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形成了倡导“爱国和谐”的悦来茶园、“敬业诚信”的创客茶馆、“民主法治”的五福茶馆、“文明友善”的花园茶楼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主题茶馆,同步采取“互联网+茶馆”形式打造线上线下立体茶馆,构建具有说服力、亲和力、影响力的生活场景,让核心价值观与群众生活“亲”起来、“近”起来、“融”起来。

  二是以传统文化的柔性植入,推动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针对群众的行为兴趣点和思想共鸣点,注重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作品的感染、本土文艺的浸润,将24字精神融入到川剧文化、法治文化、创客文化和非遗文化,取材于群众身边的鲜活故事,量身定制了一批适合在茶馆传播、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作品,通过川剧、清音、评书等传统艺术形式,对核心价值观进行形象化解读、故事化表达,让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感召群众、带动群众,用本土艺术的独特魅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三是以实际工作的融入贯穿,推动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注重将核心价值观融入贯穿到实际工作,努力使之内化于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通过吃讲茶、议民事的方式,让民主、法治、公平等理念融入贯穿到社规民约、院落公约等行为准则;发挥创客茶馆平台优势,将敬业诚信的品德融入贯穿到创业公司的治理规则和行为规范;通过传承家风家训、义童学堂、心雨梦工场等活动,融入贯穿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让崇德向善的种子根植于少年儿童心中;通过评选文明茶馆、文明茶客,融入贯穿到文明社区、文明院落、文明单位的创建过程,持续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培育社会的文明风尚。

  一年多来,我们先后开展了400余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茶馆主题活动,3万多茶客现场参与,10万多网民在线点赞,众多主流媒体关注报道。通过落细于不同群体,落小于文化作品,落实于街头巷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逐步从重点人群向社区居民、企业员工、商旅游客等大众群体扩展,逐渐成为广大群众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归属。

 

扎根基层实际 强化载体创新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街道工委书记 杨月玲

  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街道位于锦江之南,面积2.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0.2万人,因闻名遐迩的望江楼公园坐落在辖区内而得名。近年来,街道党工委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市、区委要求,立足基层实际,注重贴近群众,大力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生活。尤其是在强化载体创新,着力融入生活场景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

  一是系统打造户外载体。按照区委在各街道建设核心价值观“一街一园一院落”的总体部署,街道以“法治”为主题,创新引入社会资金近400万元,打造以郭家桥北街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系列户外载体,将“诗·竹·水”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既使核心价值观化抽象为具象,又有效提升了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

  二是深度融入院落改造。将核心价值观建设与老旧院落改造相结合,开展“我的院落我设计”“我的院落我命名”“我的院落我爱护”等活动,广泛争取居民支持和参与,打造了音乐文化主题院落“祥瑞苑”、廉洁文化主题院落“竹苑”“莲苑“梅苑”等核心价值观主题院落,既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又提高了院落文化品位,老旧院落的物业价值也得以提升,受到了居民的普遍欢迎。

  三是有机植入城市建设。在成都“音乐坊”建设和小街区规制中,坚持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四态合一”,以国际化现代化、体现核心价值观的文明城市标准,塑造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形态、彰显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品位。以新的理念同步谋划核心价值观载体建设、创新呈现方式,将使核心价值观成为望江宜业宜居时尚街区的靓丽风景。

  此外,我们还强化风气引领,以“文明三字经”规范日常行为。参照《成都市民公约》《武侯微文明》等相关内容,广泛吸纳居民智慧,梳理提炼出“望江文明三字经”,化巨为细,聚焦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从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入手,倡导文明礼仪、倡导崇德守礼,倡导清正廉洁,既易于践行,又易于记忆,有效提升了辖区居民的文明素养。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的精神,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继续强化载体化融入和生活化实践,努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精神在辖区百姓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创新方法 拓展路径

  四川省珙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张 君

  近年来,四川珙县契合基层工作,融入百姓生活,创新探索出以“一馆、一校、一园、一桥、一基地”为核心的“五个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体系,推动了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围绕“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内容”的核心命题,探索构建一馆、一校、一桥、一园、一基地“五个一”教育实践体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一馆,即:宜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馆。以“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开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教育馆”“总开关教育馆”“宗旨教育馆”“教育实践馆”四个馆,深度解读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全面展示珙县的生动实践,让参观者接受心灵洗礼,锤炼坚强党性,凝聚精神动力。一校,即:珙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学校。注重典型引领,整合全县党员干部培训资源,打造主题教育学校,外聘专家教授,内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组建讲师团和坝坝宣讲团,常态长效开展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教育一批、带动一批、影响一批”的效果。一桥,即:珙县有思想的桥。汇当代艺术手法,合核心价值要义,精选先秦诸子百家之孔孟荀等十子的思想精髓,通过名言、故事,运用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对城区12座桥梁进行文化改造,使每一座桥都蕴含和体现一种核心价值观,让珙县百姓浸润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氛围,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接受熏陶。一园,即:珙县法治文化公园。以“法治珙县”为主题,以传统书法、水墨丹青为文化元素,在双三公园内打造主题形象柱、主题形象墙、法治人物长廊和绿化区域法治石刻等文化艺术载体,寓教于乐打造法治文化主题公园。一基地,即: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以项目为抓手,兼容地域文化和特色亮点工作,着力打造以文化阅览室、道德讲堂、室外文化广场等为内容的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全县已建成了21个各具特色的教育基地。

  下一步,我们进一步深化拓展“五个一”实践体系,在入法引领和融入结合上下功夫,围绕“文化珙州、法治珙州、文明珙州、诚信珙州、绿色珙州”目标,重点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全域文明创建,综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用京味大碗茶传递核心价值观

  北京大碗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尹智君

  北京老舍茶馆兴建于1988年,始终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茶文化融合发展,经过多年努力经营,从一家700多平方米的小茶馆发展成拥有1家5000多平方米的旗舰店和7家连锁店的全国连锁企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融入茶文化传承和企业经营管理中,坚持“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的宗旨,逐步成长为具有京味儿文化特色的中国茶馆行业标志性企业。

  一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品牌茶文化。老舍茶馆创办伊始即为传统曲艺、京昆戏曲表演艺术家提供了舞台。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文化盛行,传统民族艺术受到极大冲击,许多戏曲表演艺术失去了原有的舞台,我们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创办了老舍茶馆。梅葆玖、谭元寿、骆玉生、马三立、侯宝林等老艺术家老演员在老舍茶馆舞台重放光彩,曾几致失传的含灯大鼓、双簧等民间艺术在这里得到新生和发扬,一度低迷的北京曲艺在此重焕生机。作为京味文化的突出代表,我们积极探索和创新文化传承的新载体,着力打造立体化的京味儿文化体验空间,打造集茶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于一体的展示平台。老舍茶馆前门总店汇集了老北京六大传统茶馆形式,融茶、戏、餐、礼为一体,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成为海外华人寻根溯源的金名片,成为中国百姓感受文脉的精神乐园。

  二是恪守诚信精神,做讲信誉企业。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立业之本和发展之基。我们始终把诚信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无论餐饮还是茶品,都坚持保质保量、物美价廉。1979年响应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创始人尹盛喜先生带领返城待业知青白手起家,售卖“两分钱”大碗茶,闯出了一条安置待业青年的新路。直到今日37年过去了,老舍茶馆始终恪守“大碗茶广交九洲宾客、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的朴素精神,不忘初心,恪守承诺,不管茶叶价格怎么涨,茶叶质量始终如一,无论严寒酷暑员工始终坚守户外茶摊售卖“二分钱”大碗茶。

  三是热心社会公益,传播友善促和谐。作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只有把自身融入社会,真诚的为人民服务,才能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长久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社会公益事业,投资数十万元资助云南永德县28名彝族俐侎人家的儿童从小学升入大学;定期资助辖区内困难家庭子女入学,走访慰问社区的困难老党员、五保户。1993年,老舍茶馆创办了“戏迷乐”京剧票友活动,为老戏迷、爱好者以及空巢老人提供一个休闲生活空间。每周三下午,无论刮风下雨,来自北京四九城的老年朋友围拢在一起,有的品茗聊天,有的和着锣鼓打着拍子,有的登台与专业演员同台演唱,在欢乐的戏台演出里安享晚年时光。“戏迷乐”京剧票友活动只收7元钱的票价,为此企业每年要补贴二十多万元,这就是老舍茶馆多年不变的社会担当。

  “茶香依然醇厚、京味始终不变。”传承是人与人、心与心、生命与生命的传递,在高度商业化的今天,我们会一如既往坚守自我,践行核心价值观,把京味茶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注重价值引领 融入百姓生活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 吴协恩

  华西村建立于1961年。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吴仁宝老书记带领下,华西人艰苦奋斗、改天换地,创造了从贫穷到小康的发展奇迹,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村党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求实创新,注重价值引领、融入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为建设效益优良“百年企业”和富裕幸福“百年村庄”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一是坚持信仰铸魂,融入思想教育引领人。我们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工程,广泛开展“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的“六爱”教育。编写《华西村歌》,唱响“华西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的主旋律;运用村史馆、模范馆、荣誉馆等教育阵地,通过大讲堂、报告会、培训班等形式,引导村民学村史、忆家史、写好个人成长史,把国家前途、集体命运和人生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夯实“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之基。以党员干部和青年一代为重点,深入开展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教育,通过举办事迹展、纪念座谈会、报告会和创作文艺作品等方式,缅怀学习吴仁宝老书记的先进事迹,让老书记创造的“华西精神”薪火相传。

  二是坚持家风涵育,融入家庭建设培养人。家风关系民风,影响村风。我们坚持把提升家庭文明作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点,以好家训培育好家风,用好家风带动好村风好民风。广泛开展“弘扬华西好风尚、家风家训传美德”活动,编写《十富赞歌》《十穷戒词》,组织村民晒家训、传家训、写家训,评选优秀家训1550条。常态化开展寻找“最美家庭”,评选“好婆媳”“好妯娌”“好邻里”等创建活动,全村涌现出各级各类“文明家庭”“五星文明户”390家,占家庭总数的40%,弘扬勤俭持家、富而思进,孝老敬亲、邻里和谐的家庭美德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追求。

  三是坚持以文化人,融入文化活动熏陶人。文化在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我们提出“口袋富、更要脑袋富”的文化育人目标,打造独具华西特色的文化生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全村每年都要热热闹闹地过好立夏“诚信节”、立秋“丰收节”、立冬“孔孟节”,把最能达成共识的“爱、敬、诚、善”教育融入传统节庆之中。发展健康有益的大众文化,建成2.6万平方米的文体中心,引进时尚的教育、运动、娱乐项目,为村民提供学习、健身、休闲的好去处。“华西艺术团”每年都要自编自演文艺节目500多场,既有《科学发展观》《诚信典范》《和谐华西》等通俗歌曲,也有《将相和》《五女拜寿》等传统戏剧,深受群众喜爱。

 

创建文明旅游景区 培育核心价值观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风景区管理局党委副书记 王兰波

  青岛市崂山风景区是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党的十八大以来,景区管理局以建设文明旅游景区为载体,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连年保持全国文明单位和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称号,成功入选全国文明旅游先进单位。

  崂山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达300万人次。为充分利用这一庞大聚散群体传播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我们积极开展“五位一体”宣传工作:一是采取网络平台宣传。在景区官方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开辟专题专栏,弘扬核心价值观,传递文明“好声音”,扩大覆盖面。二是采取传统媒体宣传。在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各类媒体播放宣传片、报道新举措,营造文明旅游浓厚氛围。三是采取景区媒介宣传。在各游览区设置宣传栏、标识牌,利用景区广播、LED屏等,全天候、立体式宣传核心价值观。四是采取导游讲解宣传。在导游员讲解景区景点过程中,通过讲故事、举例子、做游戏等互动方式,宣传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五是采取旅游商品宣传。在旅游纪念品外包装上设计与核心价值观相关的要素,让游客游览时感受价值观、离开时带走价值观。目前,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在景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已成为崂山景区最美丽的风景线。

  与此同时,为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游客心灵,使之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我们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景区的管理服务工作:一是加大普法执法力度。面向职工、居民、游客三个层面,组织了旅游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建立由景区行政执法局与公安、旅游、交通、工商等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执法队伍,集中力量整治扰乱旅游秩序等违法违规问题,使依法治景成为景区管理服务工作新常态。二是强化不文明行为监管。在游客集聚区设立文明监督岗,成立文明旅游劝导队,建立不文明旅游“黑名单”,并与游客信用记录挂钩,让不文明游客“受限制”“长记性”。在景区干部职工中开展人人都是“监督员、宣传员、保洁员”活动,旅游不文明行为得到了有效约束。三是注重推进文明立法。积极探索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协调推进《青岛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青岛市崂山风景区条例》的正式实施。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旅游景区永续健康发展的基本理念,更是景区管理者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我们将按照本次会议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奋力开拓进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深化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

  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万相兰

  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启动以来,重庆按照中宣部等中央部委部署安排,结合本地实际,紧紧围绕“爱物知恩、节用惜福”主题,以城乡社区、消费商圈、广大家庭、各类学校为着力点,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厉行勤俭节约、珍惜幸福生活的社会风尚在全市上下蔚然成风。

  一是通过社区办“惜福食堂”,涵养崇俭戒奢的社会公德,打造群众家门口的节俭“样板”。采用“公办民营、集中采购”模式,依托社区公共餐厅建设“惜福食堂”,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运营成本,按照健康从简原则合理搭配菜品,让社区居民以实惠价格享受营养健康的一日三餐。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将公务接待用餐、员工加班用餐等安排在“惜福食堂”,有效减少了公务用餐的经费支出,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机关干部工作作风转变。制定社区里的节俭公约。借助“惜福食堂”的口碑效应,引导社区居民共同制定并宣传推送“惜福公约”,让节用惜福的理念深入人心。大力推行“红白喜事监督员”制度,邀请有威望、有德行的新乡贤担任监督员,发布“红白喜事”乡规民约,对奢华办酒席进行引导劝诫,对宴席标准和礼金标准进行规范。近年来,全市“红白喜事”酒年均减少8万次以上,办酒席成本年均减少5300余万元,户均减少礼金近2000元。

  二是通过商圈评“惜福店堂”,涵养诚信经营的职业道德,评一批以诚立身的“金字招牌”。深化“山城百店无假货”行动,发动商圈、商场广泛参与“惜福商街”和“真”字招牌店评选活动,规范评选标准,利用电子显示屏、商区大堂等发布商街惜福公约、门店诚信公约,倡导坚守职业道德的经营理念、适度合理用度的消费模式。全市评出10条“惜福商街”、330多家“真”字招牌店,推动诚信经营、节用惜福贯穿融入消费领域全过程。

  三是倡导家庭建“惜福厅堂”,涵养克勤克俭的家庭美德,大力推动“勤俭家风”进家庭。持续深化“家风润万家”活动,广泛发动城乡家庭“议家风、立家训、传家礼、评家庭”,编发《家礼十循》,推广庄重简朴的婚礼、成人礼、拜寿礼等,倡导勤俭持家的家教,培育戒奢克俭的家风,全市85万个家庭参与活动,评出各级各类最美家庭1.3万个,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城乡家庭“登堂入室”。

  四是在学校创“惜福课堂”,涵养爱物知恩的个人美德,围绕节俭文化创建“惜福校园”。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惜福课程、布置惜福功课、培育惜福文化等系列活动,组织学生静思唱诵节俭箴言,编辑出版《古言古语话节俭》《童言童语话节俭》系列丛书,开展“农家草堂”农耕体验活动,倡导立德树人为本、懂得感恩惜福的校园文化,注重青少年个人品德养成,努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年多来,通过大力实施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勤俭节约成为人们广泛认同的社会风尚,绿色低碳日渐成为人们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节俭养德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主流价值。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学习兄弟省市先进经验,持续深化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社会群众,融入日常生活。

 

 

 

网站编辑:贺绿原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史故事
>>